沒的人物就一定是這個麋立!
劉備佔領荊州後,諸葛亮就向劉備主動推薦兩個人物,一個是龐統,一個就是麋立。至於白眉馬良等人,在麋立面前根本算不上數地人物。可惜這人和歷史上的虞翻一個脾氣。自己看不上眼的人物一概不放在眼裡;弄得最後連諸葛亮都無法包容他。罰他到邊疆去開墾荒地;後來姜維請他出山;他卻說諸葛亮死了;沒有人能夠真正完全發揮他的才幹;寧可老死山林;還說若是答應了姜維的要求;就是糟蹋了自己。
沒有想到。周瑜和孫策居然請得動此人出山;而且看他現在的模樣。沒有絲毫地狂傲;顯然是對周瑜和孫策心悅誠服得很。
關有此人在荊州;孫策實力大增!一時之間;太史慈心情大壞。
卿本佳人;奈何作賊?張松的聲音再一次傳了過來。
眾人聞言一楞;太史慈這才驚醒過來;看向了得意洋洋的張松。
秦宓聞言臉色一變;因為張松這句話明顯是在諷刺廖化做過黃巾賊;把廖化比喻成做賊的佳人;意在說廖化功勳再高;也洗刷不清廖化本身的汙點。而且這話還有順手牽羊罵太史慈藏汙納垢的意味。
秦宓不由得為張松擔心。
在太史慈的府中;當著太史慈這手握天下雄兵的大司空;居然肆無忌憚地辱罵太史慈;這個張松的確是膽大妄為之極。
太史慈當然聽出了其中的意味;不過他卻不會因此而殺了張松;那樣只會顯得自己理屈詞窮;可是若是不置一詞;對自己地聲望也是大有損失;更對不久之後的談判不利;畢竟在氣勢上已經弱了一籌。可惜這等文人間的辯論要求極嚴,正像是筵席之間的詩詞歌賦,相對者必須要做到語出有典,但自己始終是大老粗一個,哪裡懂得什麼狗屁典故?
太史慈還未想好對策,管寧卻在一旁微笑道:“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知恥近乎勇,棄暗投明總比朝秦暮楚地好吧。”
眾人齊齊一怔,太史慈聽罷,心中大聲叫好,管寧這番話連打帶削,暗中把在場的眾人全都教訓了。“衣食足而後知榮辱”,那是說廖化和他的母親被廖氏家族逼得走投無路,自有飄零江湖,當然不知道榮辱,若是怪廖化,那先要怪廖氏家族。
“知恥近乎勇”當然是在說廖化乃是勇士。
“棄暗投明”當然是對太史慈的讚美。
而朝秦暮楚則是一語雙關的嘲罵張松,乃至他背後的世家大族。那不但是在說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了劉焉,扶植了劉備,更是在用“秦”、“楚”這兩個地名嘲諷他們四處巴結討好的姿態。
一直以來,他們便在漢中和長安地區謀求利益,現在又在討好荊州地廖立,豈不正是“秦楚”兩地?
管寧區區數語便用典故道破了張松等人的心機,而且絲絲入扣,表現出了極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學識,令在場人大驚失色。廖立和秦宓的臉色極不好看,不過卻沒有懷疑管寧已經看穿了他們聯合的目的所在,畢竟在他們看來,張松知道入蜀圖乃是高度機密,太史慈和管寧根本不可能知道這人世間還有如此詳盡的地圖。
他們僅僅認為管寧的諷刺是因為張松的出口傷人。故此雖不高興,但卻並未放在心上。
只不過對管寧刮目相看,才知道威名天下,必無虛士。這個管寧出奇的厲害,似乎比太史慈還難對付。張松的一張臉氣得發青,他沒有想到自己會有一日被駁得體無完膚。
太史慈先欣賞了一下張松的表情,然後才悠然道:“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大海的無邊正是因為他不放棄任何一滴雨水,各位以為然否?”
他這麼一說,張松當然更無話可說了。
眾人賠笑。管寧卻藉著太史慈的話頭笑道:“司空大人所言極是,或許我們以前有很多的不愉快,但那畢竟是以前的事情,我們在這裡若是隻講個人恩怨,那對國無利,不弱我們談點對大家都有利的事情吧。”
眾人精神齊齊為之一振,他們早就猜到太史慈要諸侯進長安一定別有目的,現在見太史慈終於切到了正題,哪還不豎起耳朵來聽?
第三部 一統 第四卷 第二章 峰會(四)
密室。
外面仍然是熙熙攘攘,一片喧囂,人們都在太史慈為他們準備的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之間徜徉。絲毫不知道在那大廳中已經少了幾個人,更不知道在這間密室之中將要上演的爭霸序幕。
各方代表,除了李傕郭汜的人和呂布的使者宋憲沒有來之外,全都在這裡了。中間放著一張圓桌;上面放了青州的各色點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