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手機鬧鈴準時響起,把張小雨從夢境拉回到現實世界。他恨恨地關了鬧鈴,繼續睡覺,準備接著做剛才被打斷的夢。
從高中進入大學,很多學生會從高中時的學霸一下子淪為大學校園裡的學渣。這其中的原因是大學校規不像高中時那麼嚴格,於是許多同學不由自主徹底放鬆了下來。
當然,自律性好的人是例外,比如張小雨。
張小雨進了大學,學習依舊刻苦,鬧鐘從週一到週末都會在六點半準時響起《清明雨上》那“悲傷”的旋律。
悲傷是小雨的舍友們說的。他們說每天清晨只要聽到這首歌醒來,就會沉浸在緬懷親人的情緒中,真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如果醒不過來,睡得朦朦朧朧的,就會感覺有無數死人的靈魂飄蕩在宿舍裡,容易被驚嚇到。
他們強烈建議小雨換一首節奏歡快的歌曲,說那樣的歌曲最容易激發人內心的奮進精神,趕走睡意,比如來一首《東方紅》什麼的,頗具正能量。
可是小雨卻堅決不換別的歌曲,原因是小雨不但沒有從《清明雨上》這歌裡感受到什麼痛苦,死人的靈魂,反而體驗到了一種類似悲劇所獨具的震撼力量。
關於悲劇,魯迅先生說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小雨很喜歡魯迅先生的這個論斷,古今中外不少的悲劇作品之所以會給人們留下那麼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悲劇以其悲慘的結局,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人們心中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清明雨上》這首歌曲雖然略顯傷感,但就是因為它能激起人內心對於逝去的親人的懷念,從而讓人們更懂得珍惜身邊的親人,所以這首歌不但不會讓人陷入痛苦中無法自拔,頹廢乃至厭惡生活,反而更能讓人熱愛生活,更珍惜身邊的人。就好像一對相愛的情侶,不會因為看了一部男女主角走不到一起的電影馬上選擇分手,而是會更體諒對方。
當然小雨反駁舍友們時沒有用這種高深的理論。因為一個理論越高深,越顯得曲高和寡,越不能說服人。跟一群不懂或不屑於掌握悲劇哲學的舍友講悲劇的高深理論,除了顯得自己賣弄知識,假裝深沉,裝逼外,毫無用處。就好像對牛彈琴一樣,會顯得彈琴的人更像頭牛。
小雨明白,對付迎面而來的牛,最好辦法,要麼就是避開,要麼就是找根鞭子,抽它幾下。小雨不想換鈴聲,對舍友們的強烈建議避無所避,只能言語上抽了舍友們一鞭子。
小雨對舍友們宣稱:歡快的歌不一定就能催人奮進,而悲傷的調調也未必就讓人深陷感傷。
為了徹底讓舍友們閉嘴,小雨拿大家平時認定的觀點做出反駁:劉歡的好漢歌情緒激昂,卻讓人聽得總想入睡,而曾軼可的《獅子座》曲調憂傷,卻是首極具歡樂氣質的歌曲,聽這首歌夢裡都能笑醒。
雖然這是個歪理,但是作為宿舍平時一致同意的觀點,舍友們被小雨的話反駁得啞口無言,不再提及讓小雨換鬧鈴的話。駁斥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他自己的話反駁他。
小雨把舍友們搞定後,其手機得以繼續專一,每天準時唱響清明,小雨也是開心不已,手機鬧鈴一響,就起身洗漱,背上書包,找個教室開始學習,開始新的一天充實的生活。
可是今天的鬧鈴聲,卻是讓小雨相當的不快。一個美麗的夢被打斷,就好像是正在餐廳吃著一份口味鮮美的食物,卻突然被人打翻在地,很讓人憤慨。憤慨之中,夾雜著不少的回味與不捨,意猶未盡,於是會繼續要一份同樣的食物,大吃一頓。
小雨的夢被鬧鈴攔腰斬斷,極不痛快,於是把今天自習的安排扔到一邊,打算先重溫舊夢。
小雨睡著之前心裡一直在想著夢境裡的事,因為聽大家都在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是夢境不像是小說,能未完待續,一旦醒來,幾乎就跟生命走到了盡頭一般,絕無繼續的可能性。
小雨這一覺一直睡到了九點多,醒來仔細回想,發現不但沒有舊夢重溫,更可氣的是連夢都沒做一個,不禁覺得有些失落。就像想要繼續要一份同樣口味的食物,卻被餐廳服務員告知已經售罄。
小雨無力地癱在床上,一動也不動,腦子裡揮不去的是昨晚的夢:在一個模糊的空間裡,小雨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姑娘的身影,姑娘看起來不是特別漂亮,只是有一頭長長的頭髮,一張清純的臉,兩個淺淺的酒窩。舉手投足之間都彷彿是春風拂過,輕柔、溫婉,卻有著融化世間一切冰冷的力量。
小雨被她的溫柔深深地吸引住了,覺得身上的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