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重,心痛如刀絞,他實在無法想象名不見經傳的李嚴竟然如此厲害,好似對自己的白馬義從早就想好了對付的辦法一樣。
仗打到這種程度時,公孫瓚已經徹底被耗光了鬥志和銳氣,他現在對於佔領廣陽和涿郡不抱絲毫希望,只是想著趕緊離開這個讓他損兵折將的鬼地方,今後再也不要對上趙雲和李嚴這樣難纏的對手。
就在公孫瓚灰頭土臉之時,從薊城忽然來了一位老者。當公孫瓚見到這位老者之後,屁都沒放一個,乖乖帶著被打殘的部隊撤出幽州,灰溜溜地滾回了南皮。
第一六四章 不得安寧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劉和真的非常願意看到公孫瓚被趙雲或者李嚴弄死在廣陽城外,因為這個傢伙如果不除,始終都是老爹的心頭大患,也是自己走出幽州的最大障礙。
但是,以劉和目前的處境,留著公孫瓚遠比弄死公孫瓚更有價值。再說了,公孫瓚也不是溫順聽話的小羊羔,誰想弄死他就能輕鬆辦到。
公孫瓚雖然在廣陽城下打得很艱苦,但守城的趙雲同樣不好受,就算李嚴後來趕到助戰,兩部兵馬合在一起也就一萬出頭,還是無法全殲公孫瓚的主力於廣陽城外。更為關鍵的是,一旦公孫瓚覺得危險,他可以命令奪下昌平的單經與自己的部隊匯合,這樣一來,他在兵力方面就會再度佔據優勢。
實際上,公孫瓚已經準備這麼辦了。仗打到現在,他不再妄想奪下薊城,將劉虞父子趕到幽州西北邊陲之地去,他現在最需要的是打下廣陽挽回自己的面子,然後趕緊撤回南皮。
沒辦法,公孫瓚實在被趙雲給刺激狠了。出征以來,公孫瓚就沒有聽到一條能令他覺得高興的事情,長期壓在心頭的怒火正好在廣陽城下時被趙雲徹底引爆。別人奚落和辱罵他也就算了,趙雲作為昔日舊部,卻也當著數萬士卒的面羞辱他,這口氣是公孫瓚實在難以下嚥的。
公孫瓚惱羞成怒之下,就有點失去理智,所以發了瘋一樣猛攻廣陽,結果就是劉和好不容易攢起來的數千精兵被損耗的十分嚴重,已經到了劉和無法承受的地步。
說白了,這種意氣之爭,就是一場零和遊戲,玩到最後,除了兩敗俱傷之外,誰也落不下什麼好處,反倒白白的便宜了別有企圖之人。
公孫瓚打昏了頭,可劉和沒有,所以他急忙讓趙該手持老爹的親筆書信,前往軍都山中將隱居避世的盧植給請了出來。
盧植在最近的半年時間裡面,沒少受到劉和的接濟照顧,他在見到趙該之後,詢問了幽州的情形,然後答應出面勸說公孫瓚撤兵。盧植這麼做,既是為了還劉和的人情,同時也是為自己今後謀出路。
盧植當初從洛陽逃至幽州時,並非厭倦了做官,只是為了躲避董卓的迫害。等到了幽州之後,結果發現自己的學生跟劉虞關係緊張,只好一頭鑽進軍都山中,不再過問世事。如今劉虞來了書信,請他出山,盧植正好就坡下驢,先幫劉虞解決眼前的麻煩。
劉和記得隱居山中數年的盧植在袁紹完全奪下冀州之後,曾經答應袁紹的邀請,出任了袁紹的軍師,一年之後因病逝世。從這件事情中,可以說明兩點:一是盧植雖然上了年紀,但還是願意做官的,袁紹請他出山,他沒有推辭就答應下來;二是袁紹當時是在趕走了公孫瓚之後才掌控冀州,而盧植並沒有因為公孫瓚是自己的學生就對袁紹心生不滿。
除了這兩點,劉和還曾琢磨過人才匱乏的公孫瓚當時為何不請自己的老師出山幫助他,結論就是當時劉虞還在幽州,盧植不願意幫著他的學生來對付代表漢室正統的劉虞。
作為當世大儒,盧植一生收的學生有許多人,公孫瓚和劉備不過是他眾多學生當中的兩個,盧植作為堅定不移的保皇黨,絕不會將自己的一世名聲毀在學生手中。
盧植從軍都山中出來之後,先入薊城與劉虞見了一面,感謝了劉虞的照顧和關心,然後隻身一人來到公孫瓚的大營外面。把守營門的衛兵見來者氣度不凡,而且自稱是公孫瓚的老師,所以不敢怠慢,趕緊向公孫瓚稟報。正在氣頭上的公孫瓚,聞聽恩師來訪,急忙奔出營門,將盧植迎進大帳。
盧植可以不幫公孫瓚,但公孫瓚可不敢對師不敬,在這個十分講究尊師重道的年代,做學生的要是怠慢了老師,會被天下士人唾罵和戳脊梁骨的。
盧植坐定之後,公孫瓚試探著問道:“老師不是在軍都山中隱居麼?”
年過五旬的盧植嘆了一口氣,說道:“為師不想看到你這次在幽州覆滅,所以趕緊前來提醒你幾句。”
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