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引來了鮮卑人這頭餓狼之後,猶自覺得不足,他還同時派人前往國內城聯絡敵對勢力高句麗,不惜讓出玄菟郡北方的高顯和西蓋馬等地給高句麗國,然後換取高句麗的暫時支援。
公孫度派到高句麗王都國內城的使者極力向高句麗國王講述劉和麾下軍隊的兇殘暴虐。陳述遼東落入劉和之手的巨大危害,煽動高句麗國王從西安平方向出兵,繞到沓氏城去,切斷度遼軍的後方退路,沿著鮮于銀在遼東半島上的進軍路線,將這支“入侵”遼東的部隊堵在新昌城內,最終幾方聯手,徹底解決深入到遼東腹地的鮮于銀一部。
漢末的高句麗國主要是由濊貊人和夫餘人組成,然後又吸收了一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國所處的地域橫跨了後世的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朝鮮的北方和韓國的一部分,因此幾個國家的歷史學者皆稱高句麗是發源自本國的原始民族,為此還引起了許多口舌爭議。
不過,最重要的是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高句麗國與後來出現在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國完全不是一個國家。兩者的名稱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高句麗國開始形成的發端是在公元前37年,也就是西漢末期。當時高句麗國的第一任國主是從發源自大小興安陵甚至是更北的夫餘國逃出來的王子**。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之後,高句麗在漢末三國時代已經成為盤踞在大漢東北馬訾水至千山山脈一帶(唐之後改名為鴨綠江)的重要勢力。與北方的夫餘、挹婁、沃沮和朝鮮半島上的穢貘、馬韓、辰韓、弁韓等勢力雜處,而這些勢力則全部受到來自遼東漢人的影響。
高句麗的興盛是在魏晉南北朝那段時期,當時漢族已經被興盛起來的鮮卑族和其他北方遊牧民族逼到了長江以南苟延殘喘。高句麗因此沒有了強大的敵人限制,於是在東北不斷擴張。
高句麗的衰亡則從隋朝的數次征伐開始,直到唐太宗李世民一句“為中國報子弟之仇”,然後便是大軍源源不斷地湧向東北,終於在公元668年將這個卑鄙狡猾的王朝徹底從歷史版圖上抹去。而後世的許多史料和書籍中總是把隋煬帝的三次東征以及大唐帝國的東征含糊地說成是東征高麗,這卻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高句麗是高句麗,高麗是高麗,絕對不可以混為一談,因為這牽涉到後世朝鮮半島上一群棒子們對我中華版圖的貪婪和野心!
高麗王朝是在唐滅宋興的期間也就是公元918年時,在朝鮮半島上由一個叫做王建的人所建立,這個王建跟前文裡面提到的公孫度的手下王建是兩個人。高麗王朝的國都開城在三國時代屬於古國高句麗,所以王建便以高麗作為自己的國號。高麗王朝的版圖當時僅限於朝鮮半島,從建國直至消亡,期間經歷了四百四十餘年,直到1392年被朝鮮王朝所取代。
後世朝鮮半島上的某些民族主義分子,還有一些無恥的歷史學者,不承認高句麗與高麗之間巨大明顯的差別,卻是故意將高句麗與高麗混為一談,只因為古高句麗國在興盛時期曾經佔據了東北許多地方,甚至連河北環渤海一帶也為其所控制。這些不要臉的傢伙如此無視歷史事實,用心和目的自然十分不純。
三韓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高麗國雖然源名於高句麗,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體相續的朝代,因為王氏高麗與高句麗在領土上有95%以上不重合,語言更是完全不同,而且歷史年代間隔更是超過了250年的巨大差距。
用一句話進行概括: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地方政權,後來為中央王朝唐朝所滅,而高麗則是朝鮮半島上後來出現的一個政權,跟高句麗其實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釐清高句麗和高麗,便是要防止某些棒子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覬覦我華夏的東北領土!
卻說此時的高句麗國王得知遼東發生的巨大變化之後,心中竊喜不已,他覺得這正是染指馬訾水下游之地的絕好機會,一旦高句麗的部隊進入遼東半島,便可以徹底切隸屬於漢朝的樂浪郡與遼東之間的聯絡,為今後侵吞樂浪,進入三韓打下基礎。
此時的樂浪郡,位於朝鮮半島的西北,馬訾水以東,轄下設有十數縣,本來屬於幽州最東面的一個郡,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公孫度割據遼東之後,自然是將樂浪郡置於自己的管轄之下。
公孫度接連勾結了遼東鮮卑人和高句麗人之後,便將剩餘的所有兵力沿著襄平的外圍幾座城池進行部署,其中在遼隊城駐守了一萬五千水師,在遼陽部署了兩萬兵馬,在襄平部署了三萬兵馬,想透過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