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必須由劉氏族人出任的“潛規則”。
排在五軍第三的是鎮北軍。由資歷最老的徐榮出任主將屬於實至名歸。這支部隊在組建完畢之後,將由西涼籍、冀州籍、青州籍和幽州籍計程車兵共同組成,可謂是降兵改造之後的重要去處。徐榮當初在董卓手下任職時,統率著來自各州不同籍貫計程車兵,在保證部隊的團結一致方面很有經驗,讓他來當這個改造降兵的頭領,最有說服力和感召力。
鎮北軍的主要任務就是依託外長城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這樣各州的降兵都不會與昔日的同鄉在戰場上刀兵相見,也就避免了最大的隱患。徐榮只要踏實地守在幽州北方,將來劉和封他一個鎮北將軍那是少不了的。劉和不給鎮北軍配屬軍師。也充分說明了他對徐榮的重視和信任。如果徐榮沒有獨領一軍的才能,劉和當初也不會費那麼大的周折將徐榮弄回幽州。
排在五軍第四的是幽燕軍,由能力出眾、戰功顯赫的張郃擔任主將,也是眾望所歸。幽燕軍看似牆縫之中的柱頭,有力沒處使,但這都是暫時的,劉和將其部署在涿郡境內,自然有他的深遠考慮。一旦冀州大局底定,幽燕軍隨時可以從五阮關進入飛狐道。然後直逼併州的太原郡,給袁紹攔腰一刀。
排在五軍末尾的度遼軍,由尚未康復的鮮于銀出任主將,似乎有照顧的意思在裡頭。因為太史慈明顯更加勝任此職,其實卻不然。度遼軍將來是攻打遼東公孫度的主力部隊,而且劉和還要為這支部隊配置水師,足以說明他對這支部隊的重視程度一點也不比其他部隊差。
劉和考慮到鮮于銀在幽州威望足夠但綜合能力稍弱的實際。所以為他配備了最強悍的副將徐晃和僅次於郭嘉的軍師李儒,這樣就完全彌補了主將能力不強的這個短板。以徐晃的潛力,今後出任一軍主將是跑不掉的。但他如今資歷和戰功還嫌不足,所以被劉和割愛分給了鮮于銀。劉和本來是想讓徐晃出任龍虎衛的副將,替自己管理部隊的。
劉和當初曾跟鮮于銀開過玩笑,說以後有機會就讓鮮于銀帶一支部隊前往遼東平了公孫度,如今看來他當初就有這個念頭。
對於如何安排冀州方面的鮮于輔和太史慈,劉和雖然有了大概的方向,但還要看戰事的發展。如果戰事激烈,劉和不僅要給鮮于輔和太史慈擴充兵力,甚至他本人都有可能親自率兵南下增援。
洛陽方面的申息軍由李嚴出任主將,只是權宜之計,李嚴雖然能力全面,但將來的發展還是在朝堂之上,而不是衝鋒陷陣。實際上,有位出身南陽的猛將倒是出任申息軍主將的最佳人選,只可惜這位猛將如今隨劉表的侄子劉磐駐軍在荊州南部,一時半會劉和是把他弄不過來了。
劉和對於武將的安排當中,稱之為神來之筆的當屬對劉虞老部下尾敦和張瓚的任命。這兩人長期鎮守關隘,因此遠離權力中樞,屬於典型的沒有功勞卻有苦勞,如果劉和不能將這兩人安排好,就會寒了許多幽州老人的心,這自然不是劉和願意看見的。
讓尾敦出任漁陽郡太守、張瓚出任涿郡太守,不僅升了兩人的職務,而且還為武將轉職文官開了一個好頭。今後劉和手下能力出眾的武將越來越多,像鮮于輔、鮮于銀這樣位高權重的武將就可以向內政官員方面過渡,這樣既不會傷了好兄弟的面子,還讓大家看到了劉和的有情有義。
劉和向老爹介紹完了武將方面的人事調整計劃,又將文官方面的調整意見也詳細的說了一遍。
需要注意的是,武將方面劉和說的是調整計劃,而文官方面則是調整意見。所謂意見,即為參考之意。武將任用劉和聽取劉虞的意見,所以說成是計劃,而文官方面的調整則是向老爹提出任用建議,如此就不著痕跡卻又十分自然的將父子兩人的職責和任務劃分開來。
劉和繼續主征伐,劉虞繼續主內政,父子兩人也可以相互提意見,這樣的權力分配完全符合郭嘉替劉和做出的謀劃。
劉和向老爹提議委任韓珩出任渤海郡太守之職。委任陳逸出任右北平郡太守之職,至於地域最廣也是最為兇險的遼西郡,則由文武全才的田疇出任太守之職。另外,為了照顧魏攸和程緒兩位老下屬,也可以讓他們分別掛名代郡太守和上谷太守,拿著兩千石的俸祿,但政事還是由護烏桓校尉府長史劉惠來主持。
劉虞對於劉和的這份太守人選提議名單基本同意,但卻沒有全盤接受,他認為陳逸的才能還不足以出任右北平那種邊塞之地的太守,所以準備將冀州劉政調回來出任右北平郡太守。然後讓辛毗接替劉政出任安平相之職。至於陳逸,劉虞打算讓他在自己身邊做個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