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佈置陷阱的地方距離盧龍塞有六十多里,距離令支則有四十多里,如果兩地同時出兵的話,則是李移子提前半天抵達濡水,而嚴綱的部隊抵達這裡則要用去一天半的時間。
半天的時間差,足夠張郃打好幾場輕鬆漂亮的伏擊戰了。
李移子被錢財矇蔽了眼睛,他不顧嚴綱讓他放慢行軍速度的提醒,帶著三千步兵很快就逼近了濡水南岸。此時張郃只在濡水岸邊留下五百士兵誘敵,而他則親率主力繞到了李移子的身後。
當李移子發現濡水岸邊的烏桓騎兵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對方有沒有埋伏,而是算計著抓獲這數百匹戰馬和烏桓俘虜之後,又能賣多少銀錢。於是,他率領三千步兵朝濡水南岸的烏桓騎兵包抄過來……
然後,李移子就被張郃率領的主力圍死在了濡水南岸。
五千幽州精銳騎兵在野外對付三千戰力一般的步兵,而且事先還精心佈置了各種陷阱,這仗根本就沒法打,張郃率軍只是一個衝鋒,就嚇破了李移子的膽子。這個曾跟公孫瓚磕天叩地拜過把子的李移子,不等張郃逼迫,便戰戰兢兢地站出來主動投降,當初的義結金蘭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屁話。
張郃讓五百騎兵留在濡水南岸看守李移子的降兵,接著再派一千騎兵渡到濡水北岸,製造出一個與李移子的部隊隔河對峙的假象,而他本人則再次率領主力迂迴到濡水上游南北走向的西岸,只等嚴綱率軍趕至河邊後再來一次夾擊。
嚴綱生性謹慎,率軍出了盧龍塞之後便派出探馬小心查探前方,結果一路並未發現異常,等他距離濡水還有二十里時,忽然得到前方回報,說是在濡水北岸發現了一直烏桓騎兵正在隔河作戰,嚴綱於是命令大軍加快行軍,防止這夥烏桓人逃走。
等到嚴綱氣喘吁吁的趕到時,他有些驚訝的發現河北岸的烏桓人已經掉轉馬頭,竟然衝著北方結好了陣型!
嚴綱心知不妙,立即命令部隊結方圓陣以自保,結果從他身後傳來了隆隆的馬蹄聲。(未完待續。。)
第二五六章 公孫氏落幕(下)
腹背受敵的嚴綱,已經來不及調整部隊陣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張郃率領的騎兵將自己麾下步兵衝擊的七零八落。為了避免部隊瞬間潰散,嚴綱硬著頭皮上前攔阻張郃,結果鬥不到五個回合,便被張郃一槍刺死,下了黃泉去陪那公孫瓚。
嚴綱一死,三千步兵無人指揮,很快就被幽州騎兵分割包圍,只得放下武器投降,稀裡糊塗的做了俘虜。
張郃連贏兩仗,卻不驕橫輕敵,他讓人割下嚴綱的頭顱,然後押著兩仗積累下來的四千七百多名降兵向北而行,兩日之後來到了盧龍塞下。
李移子為了活命,被張郃所迫,不得不手捧著嚴綱的頭顱來到關樓之下,向關內留守的兩千士兵喊話:“關上的兄弟們聽著,太傅大人有令,令支公孫氏欲圖不軌,相繼伏誅。盧龍守將嚴綱負隅頑抗,如今也已授首。爾等皆為大漢將士,非一家一姓之私兵,理當開關迎接王師進駐,今後聽從張將軍之調遣!”
關上計程車兵多數認識李移子,更加認識李移子手裡捧著的那顆頭顱,當他們得知公孫瓚已經身死,嚴綱也被砍了腦殼,便知道遼西要變天了,於是沒用多久便開啟了關門,將張郃迎進了關內。
正如李移子勸降時說的那樣,這些士兵雖然歸屬公孫瓚統轄,但他們名義上畢竟還是大漢朝計程車兵,所以開關迎接大漢朝廷加封的將軍進駐並不違反任何法度,若是抗令不遵的話,那就等於是在造反,下場就跟公孫瓚和嚴綱一樣。
道德大義這種東西,看似不過一個理由和藉口,有時候甚至是自欺欺人,但在任何時候都丟不得。譬如公孫瓚這次之所以敢於明目張膽的率軍攻打劉虞的地盤,那是因為他和袁紹、公孫度、曹操等勢力一起往劉虞父子頭上扣了一頂謀篡的帽子。雖然不一定能令天下人信服,但卻有了出兵的理由。
如今公孫氏戰敗身死,劉虞反將預謀不軌的帽子扣了回來,卻再也無人替公孫瓚申辯,所以士兵們選擇更換陣營也就覺得理所應當。若是這次前來叩關的不是張郃而是烏桓人,說不得關內兩千守軍還會奮起反擊,憑藉地形之利堅守待援,因為他們的職責便是守衛關塞的安全。
盧龍塞內兵營眾多,糧草多有儲備,正好方便安置四千多俘虜和張郃帶來的騎兵。張郃不急於前去攻打兵力薄弱的令支城。卻來盧龍塞,便是看重了這裡易守難攻,利於駐軍的便利。
在塞內安頓下來之後,張郃沒有馬上出兵去奪令支,而是一面整頓關城內的軍紀和秩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