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部分(3 / 4)

小說:悍明 作者:溫暖寒冬

烺也悵然的點點頭:“朝臣心中只有自己,沒有江山社稷,罔顧君恩,難怪父皇說他們皆可殺。”

“陛下。朝臣私心作祟,不消多說。微臣只想說工商可不是末業,其中蘊含著無與倫比的力量。陛下請看這個!”

吳凱傑從旁邊拿過了一份剛剛清理出來的賬冊,送到了朱慈烺的面前。

“這是南陽兵工廠上個月的產能統計。合計生產野戰青銅炮一百二十門,自生火銃一千七百杆,米尼槍二百杆,火藥一百萬斤,其餘盔鎧甲冑之物,不計其數。足夠供應五千精兵使用。”

朱慈烺翻看了一下賬冊,頓時眉頭緊鎖,作為太子。他是接受過標準的儲君教育,深知大明的狀況,南陽工場一個月的產能,差不多能趕得上京城作坊一年的產量。無論從錢糧還是武器來看。河南以一隅敵一國。還猶有勝之。

吳凱傑陪著小皇帝一路走來,也瞭解朱慈烺的性子,這位還是相當好學的,笑道:“陛下,南陽工廠有這個本事,主要就是動員了商人的力量,採用了新式的管理。各種零件外包給商人,對那些工匠按照績效給予獎勵。乾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一旁的戴瑩忍不住問道:“吳次長。讓商人參與,要是這些人利慾薰心,用低劣的東西唬弄怎麼辦?”

“哈哈哈,公公問得好,監督而已!生產產品定出規格,收購的時候進行嚴格檢驗把關。每一匹零件都有序列號碼,出了問題嚴肅追查。雖然不敢說沒有漏洞,但是所有兵工廠的產品,比起以往的作坊都要強出幾倍不止。”

看著朱慈烺和戴瑩陷入沉思,閻應元也說道:“陛下,兵工廠產能暴漲,同樣生產絲綢瓷器的作坊也是如此,有了利益驅使,商人比誰都能賣力氣。種糧食一年不過一季,南方最多也就兩季,可是紡織天天都能做,有買賣就有稅收,如此一來,財政收入自然十倍增加!”

朱慈烺總算是明白了一點,可是心裡頭的疑問卻更多了。

“遼王,朕聽先生們說,天下財共有一,朝廷多取一點,百姓就少一點,你們這麼取用,只怕萬民受累,朕也心有不忍啊。”

“陛下仁慈,只是道理未必如此。這天下財富長遠來看其實是不斷增長的,就拿海外來說,每年流進了這麼多銀子,難道只能用一年嗎?再有短期之內,財富的確有限。可是分享財富的不只有朝廷和百姓,還有中間的一層士紳集團。他們仗著自身特權,上欺朝廷,下壓百姓,獨享暴利。如今安**把稅收上來,並不是存在倉庫不用了,我們需要採購軍需物資,需要修橋補路,需要建立學堂。這些錢又回饋給了百姓,財稅的八成都是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只有一兩成用到了軍隊之上,不過就算是一兩成,也比原來要多很多!”

作為曾經掌握過數以億計財富的人來說,顧振華非常清楚,財富只有流動起來,才有真正的意義,掌控比起擁有更有價值!

財富就是一種力量,徵收上來花費出去,這就是國家力量的彰顯。只是明朝有一點非常悲催,老朱一直以農民的質樸觀念,像是打理田地一樣,在打理大明朝。

老朱認為把稅收上來,還要發下去,簡直是脫褲子放屁,因此他乾脆讓地方截留住足夠的,剩下再交上去。如此一來就造成了財政先天不足,加上後世子孫窩囊,就再也沒有扭轉了。

顧振華展示給朱慈烺的一切,說白了就是兩種文明的對比,工業和農業!

以河南一省之力,比肩整個大明,並不是痴人說夢。就拿鴉片戰爭之前的英國和滿清來說,1840年,大英帝國的年度財政收入接近9000萬英鎊,折成中國當時庫平銀,約為2。4…2。7億兩,而當時大清帝國的財政收入則為4500萬兩白銀,英國的財政收入約為大清的6倍,其年度軍費預算正好與大清的年度財政收入相當。當時的英國,也不過是相當於滿清的一個省大小而已。

至於後世說什麼滿清“雞的屁”世界第一,那就更是信口雌黃了。所謂第一是根據購買力平價估算的,在比較國力的時候,意義不大。而且農業“雞的屁”和工業“雞的屁”完全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從地裡剛挖出來的土豆,一個是高大上的薯片,差不多就是如此!

工業社會除了產值比農業高很多之外,還有更厲害的一點,那就是運轉速度更快。

以農業稅收為主的大明,一年夏秋兩稅,週期是以年計量的。可是工商業幾乎天天沒有中斷,稅收隨時上繳,隨時下發,效率幾十倍的提升。因此可以大肆的建設工程,手筆之大,簡直咋舌!

朱慈烺默默的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