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退兵之處。
很顯然,針對公孫續來說,這道埋伏落空了。公孫續跑出大郭山之後,略一清點,將近五百名騎兵。這樣的結果是相當不錯的。因為公孫續知道,後面還有幾百騎兵沒有遭到襲擊。也就是說,總體上損失的人馬還不到半數。
進入大郭山之前,公孫續對千夫長和百人長說過,遇到埋伏之後,第一選擇是跑而不是打;要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跑出速度;讓那些伏兵來追。等伏兵追累了,我們再打不遲。其中的重點,是第一句。如今這一句,已經完整地實現了。
接下來,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紹士兵就追來了。由於袁紹士兵需要把步兵由後面調整到前面,有一個整隊的過程,耽誤了很長時間,因而,距離尚遠。
在公孫續的前方,有九千正面撤退的袁紹軍隊。再前面的輜重部隊等等就不用說了。公孫續面臨的選擇,是繼續向前追出,還是迎戰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軍。
這個時候,相對來說,公孫續已經不危險了。因而。公孫續的名將基礎又顯現了出來。公孫續命令全體士兵下馬休息。
下馬休息,人和馬都緩衝一下。雖然前面有九千袁軍,但公孫續並沒有看到。公孫續只是知道前面有袁軍。公孫續想的是,等到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軍追過來,然後再向前面追出。追著了前面的袁軍就打前面的袁軍,沒有追上前面的袁軍,再調過頭來打這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軍。而那個時候,這八千袁軍應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這就是公孫續說過的“讓那些伏兵來追。等伏兵追累了,我們再打不遲”方針的具體體現。
這一條方針,聽上去很高明。其實高明與否,也得看看針對什麼人。公孫續跟公孫瓚在一起,常年與遊牧民族作戰,這樣的遊擊方針,對於公孫續來說,早就司空見慣了。也就是說,公孫續提出這樣的方針是正常的,同時也是普通的。如果是一名從來沒有見過騎兵打仗的將領提出這樣的方針,那才能稱得上高明二字。
……
過來了。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軍過來了。跑在最前面的是步兵。步兵約佔了五十步的距離,然後才是弓手。沒辦法,也只能這樣。公孫續的騎兵是隨時都有可能返身作戰的,如果弓手放在最前面,防禦力就太差了。
弓箭的射程還是一百五十步。其中的五十步被自己人消耗掉了。也就是說,要追到一百步之內的距離。弓手才有可能發箭。
公孫續是不知道這些的,而且公孫續的觀察也不夠細緻,公孫續就把跑在最前面的袁軍士兵當成了弓箭兵。看看距離差不多了,公孫續命令士兵上馬,然後向前跑出。這個時候跑出,其速度只需要與那八千追擊的袁軍士兵相當就可以了。
千萬不要想成每秒十米、每小時三十六公里。那是短跑的世界記錄。士兵追擊,你追,別人還在跑,怎麼說,也屬於長跑。而且,士兵們還不能空著手跑。他們還要拿刀拿槍,還要穿戴笨重的盔甲。更重要的是,士兵們不是運動員。而一般常人步行速度為每小時八公里,長跑速度為每小時十六公里。因而士兵們追擊的速度就介於這兩者之間,一個時辰五十里。
公孫續這邊是普通戰馬。這樣的馬匹,以一個時辰一百二十里的速度奔跑,能夠維持兩刻鐘。但如果放慢到一個時辰五十里的速度,就能夠維持一個時辰了。而追擊的袁軍士兵,是絕對不能維持一個時辰的。
因而,再次上路,儘管公孫續被追,卻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
就這樣,一追一逃,經過了一刻鐘。袁軍這邊突然下令,不追了。一刻鐘,相當於一個時辰的八分之一,跑過的路程有六里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千米跑。袁軍士兵雖然不是運動員,但他們好歹也算軍人,三千米之後,儘管是累了,卻還沒有到最後的極限。但袁軍的將領看出來了,繼續追下去話,自己計程車兵會越來越累,結果一定不妙。因此,袁軍將領當機立斷,喝令士兵,停止追擊。
是誰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針的?
多數人認為是**提出的。1929年4月5日,**為紅四軍前委起草《紅四軍前委給中央的信》,其中寫道:“我們用的戰術就是遊擊的戰術,大要說來是‘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見《毛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56頁。
但是,事實上早在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戰爭時期,朱德同志就提出了游擊戰爭的作戰指導原則,即“敵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