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簡直樂瘋了,飯菜吃得狼吞虎嚥,回到乾淨的房間,還有熱水供應,每三日可以洗一次熱水澡,且全是乾淨的被褥,他們歡騰的撲到各自的床上被子上,笑聲傳得整個書院都是。
自給了他們賺錢買筆墨食物的“工作”,幾乎整個書院小孩子能做的都被這些孩包攬了,每人兩種,一人一天都有四文錢的收入,因頭一個月免費吃住,還有紙墨用,他們可以盡情的攢著。
有的甚至做完了學院的活兒,還去藥鋪搶著幫忙,每個人把賺的錢又都交給程老爺子,讓老師代為收管,到時每月再給他們發筆墨紙交伙食費。
這些孩子既懂事又勤快,整個學院都像是一個家一般。
本以為半個月內可能都要維持這種情況,卻沒想到,羅溪玉還是低估了程老爺子的師名,也低估了九牧城中想讓自己孩子有出息的父母心。
在看到學院的環境與豐盛的伙食,很多平民的父母心思都蠢蠢欲動,不出三日就有人帶著自家孩子求上門來。
學院的價格公道,伙食又厚道,自然沒什麼可挑剔的。
這有一就有二,一個月的時間,陸續又進來二十多個學生,程老爺一時之間忙壞了,又請了一位教書老者,給六歲以下的孩子教啟蒙。
羅溪玉也沒想到這才一個多月,書院居然就開始盈利了,而且因為有之前收留的孩子,他們知道自己這樣的生活與學習來之不易,那刻苦的勁兒,便是上茅屋,都要拿棍子在地上寫寫劃劃。
做活又都是不怕吃苦不怕累,一時間這樣的風氣居然也影響到了後進來的孩子,也有樣學樣,很多家長在過一段時間後,都發現自己的孩子懂事了,回家就練字,也更愛學習了。
這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又送來不少孩子,學院由剛開始只有十幾個到後來已經過百名,光教書先生就請了五個,此為後話。
書院穩定後,羅溪玉便專心經營起藥鋪,藥鋪是由兄妹兩個幫助她管理著,當初羅溪玉承諾過,如果兩人能將她送到九牧程宅,就交還賣身契。
原本兩人欣喜之至,可是運氣不好,三人分散開來,並沒有將夫人送到地方,而賣身契也還在羅溪玉身上,這才一路找了來,來了也絕口不提身契之事,一直伺候著。
而羅溪玉也能看出,這兄妹兩人的傲骨,即使現在為奴做婢,也捨棄不了心底有一天成為自由身這種念頭。
可是,他們身上的白芒尚小,羅溪玉便是給了她們契紙,所得到的也只有兩個米粒的白芒,而且他們此時還小,放走也慢無處容身,無路可走,加上她現在需要人手,想了想後,便又給了他們一個承諾。
如果他們能成為出色的醫者,有人請他們診治,羅溪玉就將身契歸還,並用豐厚的銀錢留他們在藥鋪,而在此之前,她們要幫助自己打理藥鋪,學習一切藥草知識,並要在幾位大夫身邊學到醫術。
這樣的承諾讓兄妹兩個再次燃起希望,拼盡全力去做。
羅溪玉之所以這麼做,自然是為兩人好,以後他們有了一技之手,再不必擔心銀錢之事,且這些年也能讓她們積攢不少功德,在她將賣身契歸還之時,白芒就會翻幾倍的飄到她身前。
最大的原因是她有了兩個好幫手,就算是還了契紙,兩人對藥鋪這麼多年的感情,又如何能捨棄,定是盡心的留在鋪中。
不知是羅溪玉命中帶財,不缺金銀,還是程老爺子的名頭比想象中響,先是書院極為順遂,不到兩個月就開始賺錢,即使相繼又收了些棄兒小乞丐,也無法抹去賺錢這個事實。
還不是一兩個小錢,而是翻幾倍的銀子,畢竟孩子多,錢就如流水一樣來,本錢卻用不了十分之一。
接著是藥鋪,因為羅溪玉的本意是為窮苦人設義診,藥費減半容賒欠,為得是功德,卻沒想到,前因收留乞丐孩子,後又義診,名聲一下子打響,都傳說程老爺子與兒媳婦是大善人。
雖然在京城發達,但還不忘老家的街坊鄰居,處處照應,不是賠錢收留乞兒孩子,就是舍錢給窮人治病,一時間名頭之盛無人可擋。
藥鋪都被踩翻了門檻,不僅價格公道,那些小童和大夫也不像其它藥鋪,能多要錢便多要錢,反而是能少吃一點就讓人少買一些,能幾塊銅板治好的病,決不讓你多花一塊。
一時間不少老百姓都前來,每日人都絡繹不絕,拿不起藥的也來賒欠,等到手頭豐足,再來還錢,如此藥鋪興旺的很快不夠用了,羅溪玉只得又買下鄰邊的鋪子,又設了家專門為女子小孩開設的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