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紅薯其實也能勉強算上一種水果,而且相較於水果而言,紅薯也具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它的保質期更長。
水果根據種類的不同,保質期的長短是不一樣的,一般的蘋果橘子,可能不到十天就不行了,要是放在通風的地方的話,可能保質期會長一點,但是這樣做的話,它們會迅速的脫水,然後就變的乾癟癟的,吃起來就沒有之前那麼好吃了。
而紅薯的保質期很長,十天半個月甚至是好幾個月都沒有問題,加上它也很便宜,味道也不錯,所以買回去的話,可以當做改善口味的調味食品,比較適合塞外的少數民族。
不過,沒有銷路的話一切都免談了。
說起來,這個養豬場可能是最合適的選擇了。
烏海屬於內蒙自治區,內蒙的主要肉製品並不是豬肉,這邊有很多的牛羊,遊牧民族不善於養豬,他們比較善於牧羊,所以主要的食物也是羊肉。
因為靠近內蒙草原,所以烏海這邊的主要肉食基本上也都是羊肉,按照平均每天每人消耗半斤肉來計算,每天烏海市都要消耗25萬斤肉,差不多1500只羊或者是1000頭豬。
而因為羊肉和牛肉佔據了部分市場,所以豬肉並不佔主要的分量,大概能佔到30-40左右,這邊養豬的成本比較高,造成了豬肉的價格比內地要高,而因為靠近草原,所以羊肉和牛肉的價格要比內地便宜,如此一來大家自然會更加偏向於羊肉和牛肉。
也只有從內地來的,吃不慣羊肉和牛肉的人,才會經常性的買一點豬肉來改善一下口味。
這樣來看的話他的這個養豬場每個月出欄接近400頭豬,也是很大的一個養豬場了。
豬的食量十分非常大的,所以為了削減成本,豬飼料的價格當然是越便宜越好,於是豬一般吃的都是雜糧,吃糠咽菜這樣的生活,對於豬來說是很稀鬆平常的了,偶爾加點餐,改善改善伙食,它們自然也很高興。
而紅薯這個東西,因為產量很高,價格也便宜,拖出去賣的話是吃力不討好的,所以在內地的農村地區,有不少家庭都是用紅薯來餵豬的。
林全小時候就幹過這樣的事情,在秋天收穫了紅薯之後,晚上寫完了作業,就把紅薯衝一遍,把上面的泥土沖洗乾淨,然後再切碎,切成一片一片的,這樣的話比較方便跟糠拌在一起煮熟了餵豬,豬雖然不挑剔,生吃紅薯也是可以的,但是這樣吃下去的話,對它們的消化負擔是比較重的,所以為了讓它們更好的消化吸收,快快長肉,所以豬食一般都是熱的,最不濟也是溫的,很少給冷食給它們吃。
以前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豬,一來作為年底的時候自家的肉食保障,而來年底的時候還能賣掉一部分拿來換錢去購置年貨。
林全記得小時候家裡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三樣:種糧食、養豬和養牛。
糧食的價格當時並不高,一百斤糧食的價格好像只有25塊錢,而當時的糧食產量不高,農村的農業稅提留款和其他雜七雜八的稅收又多,一年下來靠種田可能連2000塊錢都掙不到。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農村的勞動力都跑出去打工,而村裡的土地逐漸的荒蕪了的主要原因了。
種地不賺錢,而且還把人拖在了家裡,還不如出去打工,出去打工雖然辛苦點,但是掙的錢要比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要高很多,而這些出去了的人,漸漸的在外面站穩了腳跟,就形成了人口的轉移,他們就算是不轉移到大城市去,也會轉移到縣城或者是小一點的地級市裡面去,也有不少人是拖家帶口去了自己打工的城市,在異鄉安頓下來。
林全家裡沒有這樣的勞動力,所以外出務工的事情輪不到他們,當初轟轟烈烈的“搞婦聯”運動,他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而不能出去打工,那麼就只剩下那傳統的三種掙錢的辦法了。
糧食不用指望,當時的糧價很低,掙不到多少錢,好像自古以來就沒有農民靠種田發了家的,那些地主和擁有一大片土地的承包戶不算在內,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麼多的土地。
而養豬其實也掙不到多少錢,一頭豬養一年,耗費的時間和成本其實非常高,而且當時農村養豬,衛生防疫工作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當時一到夏天,豬豬們就會開始變得怏了起來,病怏怏的原因有很多,反正也查不出來,就是胡亂的治,治好了年底就有豬殺,治不好,那夏天河裡面就多了一頭死豬了。
這樣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養豬的風險比現在大多了,後世禽流感爆發的時候,死掉的豬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