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棵白楊樹是林全非常重視的一批樹苗,在他的親自指導和監督之下,工人們很快就將這批樹苗種下去了。
因為這批樹苗是他從系統商店裡面剛買出來的,省去了轉運環節,所以樹苗栽下去之後一個個精神不錯,加上一些配套措施加以保障,所以這兩千株白楊樹的存活率非常的高,存活率高大95%,這讓林全萬萬沒想到。
沒想到白楊樹的生存能力居然這麼強悍,那看來明年可以擴大白楊樹的種植面積了,白楊樹的經濟系比起沙棘樹來說要稍稍的差了一些,主要原因是它沒有果實,但是白楊樹也有自己的大用處。
因為它是大型落葉喬木,所以防風固沙,防治水土流失能力很強,這一點是沙棘樹比不了的,畢竟沙棘的高度只有一米多高,而除此之外,白楊樹的樹葉茂密,可以改善氣候,沙漠地區有太陽的地方溫度很高,沒有太陽的地方溫度會下降不少,很多不適合在強光下種植的植物,比如說一些豆類植物,這種植物可以改善土質,吸收和轉化空氣中的氮氣,增加土壤的養分,具備很強的經濟效益。
在古代,因為沒有化肥,所以糧食的產量一直上不去,一個田地不能連續耕種,因為那樣的話土壤的肥力就會迅速的下降,有些地方一開始開荒的時候產量很高,但是連續種植兩三年之後就不行了,因此在北方的很多地方,一年只種一季小麥,剩下的時間就用來養田了,所以小麥的產量反而比南方種兩季水稻的水田還要高一些。
不過如果他們套種一批大豆類的植物的話,土地的肥力就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來年的產量還是會很高,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大豆類植物能夠固氮。
古代人不知道氮肥也不知道大豆根瘤菌能夠固氮這個原理,但是他們卻知道這種提高產量的方法,早在唐代的時候,唐高宗就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研究農學的機構,這些人有內務出錢,在工部掛名,以皇家園林和長安城外的封地作為研究地點,進行農學的研究,他們甚至弄出來了雜交水稻這種東西,只可惜不能推廣。
而種植大豆能夠提高田地的產量,這件事情也在唐代被研究出來了,因此大豆在唐代很受歡迎,甚至連食療鼻祖孟詵都專門在《食療本草》這本書裡面介紹了大豆的功能:“益氣潤肌膚”。
大豆不是沙漠型別的植物,不能直接種在沙漠裡面,它適宜生長的溫度在20-25度左右,而且對水分的要求比較高,而沙漠地帶白天的溫度有可能飆升到四十多度,水分蒸發非常的快,大豆在非洲幾乎就沒有分佈的,更別說是在沙漠地區的尼日了。
所以一開始林全想到了大豆,並且在職的菜園子裡面進行了一番實驗,結果發現這種植物在這裡生存不下去,勉強種活的幾株大豆的產量非常感人,一株只產了五顆黃豆,另外的一株只結了一個豆莢,要是有人在這裡主打大豆的話,那就要虧死了!
不過現在有了白楊樹,可以在白楊樹的樹蔭下面種一些大豆,白楊樹的樹葉雖然會擋住大部分的光線,大豆的採光不會很好,但是白楊樹的樹葉也能夠為它遮擋住太陽的炙烤,使得它下面樹蔭的溫度會比外面的沙地低很多,這樣的話大豆就能夠生存下去了。
除此之外,白楊樹並非完全沒有經濟價值,它長大了之後,筆直的樹幹可以拿出出售,非洲本來樹木就不是很多,非洲最出名的是熱帶草原,而不是熱帶雨林,但是無論是這兩者之中的任何一點,都跟位於沙漠地區的尼日沒有關係。
他們國內到處都是黃沙,既沒有草原也沒有雨林,平時能夠見到高大筆直的樹木都很罕見,而且尼日遠離海洋,所以連西非常見的椰子樹也基本上看不到,他們可以使用的木材其實很少,無論是製作傢俱還是幹別的也好,他們需要的木材大部分都是要進口的。
而既然需要進口,那麼林全農場的木材肯定也是賣得出去的,這一點倒是不擔心市場了。
這些白楊樹他並不打算種很長時間,農場內部有很多其他的樹木,等到這些樹木成長起來之後,農場的範圍就要往外面擴寬,而白楊樹因為太過於龐大,所以肯定是要砍掉,為其他經濟價值更高的農作物讓路的,這一點是林全早就計劃好了的。
北非的土地相當的廉價,因為都是沙漠,所以承包這些土地也不需要向政府交納地租什麼的,政府反而還要感謝你為他的國家做貢獻,所以林全可以放心大膽的跑馬圈地,只要他能夠一直幫助尼日政府綠化北邊的沙漠,將這裡改造成可以耕種的良田,那麼他對於尼日政府而言就一直有合作的價值,雙方的關係就會一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