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一般的民眾,她接觸到的資訊更多,知識面更廣,能夠看得到這後面的種種原因和層層背景,跟西方國家的人談及中國的環境汙染和首都的空氣就為之色變不同,她雖然不喜歡這種環境汙染,但是卻很欣賞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韌性。
而西方民眾嘲諷和不理解中國的這種發展,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所面臨的危機。
他們現在還賴以為生的一些高精尖的科技和裝置製造,在中國的強大工業規模面前不值一提,所謂量變引起質變,如今中國都已經開始主動或者是被動的開始產業轉移了,而人力資源比較豐富的東南亞,成為了轉移那些汙染比較大,附加值比較低的工業的物件國了。
而中國這邊開始進入到了比較高階的生產製造領域了,這些領域原本是西方國家的市場,但是現在中國人開始涉足了!
在製造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個德國人可以製造出非常精良的裝置,但是這一個裝置需要很高的價錢!
於是有人選擇了法國,有人選擇了英國的產品,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東西比德國人的便宜,質量稍差一點,價格便宜一半。
但是等到中國人進來了,嘩嘩譁,幾下子這種東西這種技術爛大街了,價格直線跳水,一個單價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買十個還送十個,這下子英國人和法國人首先失業了!
因為他們的產品質量比不上德國人的精良,比起中國的產品也完全沒有價格優勢,所以他們失業一點都不冤,但是德國人的地位看起來還很穩固,他們得意洋洋的表示,我們就是吃技術飯的,只要我們的技術不變差,這碗飯永遠都有我們的份,誰也搶不走。
只是他們忘了,中國的生產規模更大,搶佔的市場更多,而且競爭更激烈,發展速度更快,而中國的產品的質量每提高一點,德國人就要丟掉很大一部分的市場,雖然最後德國人的手中還有一部分的市場,但是僅靠著這些市場,並不足以養活他們了,他們跟英國人和法國人一樣,在規模化作戰的中國人面前,失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