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12、“**定乾坤”?

飢餓、歧視和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了大批移民自行返庫,當一股股越聚越多的返庫人流湧現在西北高原時,當阻止、驅趕和恐嚇都無濟於事時,陝西、寧夏兩省、區的領導們面對逃亡的返庫浪潮不由得有些腳慌手亂、無計可施。

這股洶湧的逃亡浪潮是1961年春夏之交形成的。人們自發地從各個安置點逃亡,像一股股細流湧向淘樂,湧向永寧,湧向中衛,湧向賀蘭等**個移民安置縣縣

城,然後,形成更大的浪潮從這些縣城湧向銀川,最後彙集在銀川汽車站,近7000名不堪飢餓貧窮的遷寧移民,連續40多天圍攻寧夏自治區政府機關,鬨鬧政府領導,毆打當初以欺騙手段動員他們去寧夏的幹部。因他們攔路擋車,寧夏的交通幾乎全部癱瘓,銀川汽車站連續4天不能出車,中衛3天不能出車,仁存渡交通

中斷2天——在講述這一情節時,陳思忠等幾個文化不高的老移民都不約而同地用到了“人山人海”這一詞語。

“哎喲,我的娘呃,那人真是多呀,小孩牽著大人,大人頭上頂著行李,人擠人,人推人!”講這段話時,老移民陳思忠禁不住打了個寒顫並連連搖頭。他怕記者不明白究竟有多擠,又補充說:“只要到了車站周圍,就根本不用自己走,人的雙腿都擠得著不了地,骨頭好像被擠斷了似的,五臟六腑也好像擠到一塊兒了……”

一道大門卻將這滔滔人潮無情地堵在了汽車站外。早在這之前,為阻止移民返籍,陝西省政府和渭南地區及庫區各級政府抽調人馬組成了一支陣容強大的工作組坐鎮寧夏。工作組成員兢兢業業守在黃河邊,堵在移民到銀川或北去陝西的必經之路,想堵死移民們的歸途。當人們或繞道而行,或硬闖關卡不斷湧進銀川城後,省裡去的某副省長改變策略,一方面把力量全部集中到火車站、汽車站實行死守嚴防。另一方面,與寧夏自治區政府一道作出決定:不賣給移民車票。

買不到車票上不了車的移民仍不死心,他們不斷衝擊車站,衝不進去就把車站的大門堵死。形成“我進不來,你也別想出”的對峙狀態。

陳思忠這樣描述當時的事態:……數千名扶老攜幼的移民聚集在車站不肯散去,他們喊著“我們要回家!”“我們要活命”的口號多次衝擊車站,幾十個年輕人還從圍牆翻入,企圖開啟大門被制服。移民買不到票,遷怒於當地政府,紛紛湧向寧夏自治區政府,把政府的門圍得水洩不通。自治區書記劉閣平出面動員移民回安置點,話還未講完,悲憤的人群吼道:“回移民點是死,在這裡也大不過是個死,我們就死在這裡!”“不賣車票給我們,堅決不走!”

但移民終究沒能堅持下去,先到銀川的移民身上那可憐的一點錢和乾糧沒幾天就告罄了,“彈盡糧絕”之後,他們不得不絕望地離開,或者回安置點重籌糧草,以圖再踏歸鄉之路。或者掉頭北去,進入茫茫毛烏素大沙漠,繞道返回庫區。

第一批移民含憤離開了銀川,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又接踵而來,他們也先去汽車站、火車站,買不到票上不了車就到自治區政府門口去鬧事示威,直鬧得政府領導不得安寧又無可奈何。

後來,官方記錄這一事件時只有兩有寥寥兩句:“6000多移民圍堵自治區政府鬧事達四十餘天,給當地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此事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重

視……”

無法在寧夏獲得一張回家的車票,又無力穿越茫茫毛烏素沙漠回陝的移民們想到了一個古老而又渺茫的辦法——告狀。缺少聯絡又資訊不通的的移民們以縣為單位進行串聯(後來,據庫區移民統計,六十年代初**的代表有六撥),推選出自己的代表,然後,每人兩毛三毛地為**代表籌集經費。懷揣少得可憐的一點錢,揹著一大包饃的代表們出發了。他們不去渭南,更不去華陰、大荔,甚至西安也不去——農民看問題的思路很簡單:是縣、鄉的幹部用“寧夏條件比渭南好,寧夏可分十多畝地”這樣的假話騙了移民,移民才去寧夏過得那樣悲慘。支援縣、鄉幹部騙人的是渭南那些官員,渭南的官員同省裡的領導又是同穿一條褲子,同一鼻孔出氣的——故**從一開始便走“上層路線”,他們直奔北京,把脫離寧夏,重新返庫的希望寄託在了中央政府。

**的代表出發後,移民們便望眼欲穿。那段時間,各個移民點總能聽到一些令人鼓舞的訊息:“我們縣的代表已找到水利部領導了!”“我們縣**的人把材料交

到國務院去了……

後來,移民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