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小說:薛蟠之閒話紅樓 作者:炒作

的圖示,這也距離紙上談兵進了一步。

看著這個穿著月牙色白袍的美大叔,最多不過四十的年紀,薛蟠倒也想知道以務實而聞名的宋先生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學生以為農事一事為治國之本,這句話不只是一句空談,而是實實在在的。大慶的地府遼闊,每個地域的氣候地形不同都會形成不同的農耕習慣與規律,簡單的生搬硬套是絕對不行的。我的年歲還小,卻因喜歡吃食,多少更關心一點農事,知道土地收成真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的一場旱災與洪災就把幾個月的努力都白費了,此事由古至今不能根絕。而學生別無他法,現在除了多溝通之外,就是適當的尋找新的食物種類。”

“哦?你說的多溝通指的又是何時,要知道農民多固守一地,也不識字,如何讓他們之間相互溝通?再說一江之北與一江之南的土壤也會不同,套用他人的經驗未免不太牢靠。”

“當然不能照葫蘆畫瓢,學生是想《齊民要術》這本綜合性的農書問世至今也有幾百年的時間了,其中增添了不少新的作物,也有一些農法變更了,但是從宋至今卻並沒有一本更詳細的,更貼近農民的書出現了。而農書中的問題時,不太能讓農人讀懂,也不是每章都有直觀的配圖讓人一目瞭然,文字固然能說清一件事情,但是影象更為直觀,也不會出現後人望文生義,不知其真實的狀況為何了。”

宋詮摸了摸長鬚,要更通俗的去編譯農書,配以圖畫倒是可行,關鍵是薛蟠有這個志向就不錯,他希望自己的學生從最基本的做起,不比全部精通,但是不能五穀不分。

而薛蟠那頭卻是為了這個世界歷史變化中產生的一切變化而遺憾著。明之一代所出現的實用的著作類似於《天工開物》與《農政全書》等都是利於推進當時的農耕與手工業發展,也對後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可惜的是這裡這樣的書籍沒有被編撰出來。因此,他最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編撰一本這樣的書籍,不只是站在一個文人對於農事與工技的角度上,更是要取之於民,將這樣的技術與知識用更貼近於民的方式表達出來,並傳承下去,這也算是一大貢獻了。

“你能有這樣的想法很好,寬泛一點的說,我朝至今也不過五六十載,才算是剛剛穩定下來,只是北有外敵仍不安於現狀,而西南的苗疆也為完全的臣服,再說海外諸國你有什麼想法嗎?”薛蟠的言辭間不像是一個剛剛進學的孩子,穩重而不輕浮,這讓宋詮不知不覺就問的深了一些。

薛蟠知道如果問起他國的形式,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人比他更熟悉了,“西洋諸國,近百年內,不安於室,狼子野心。”他給出了一個在這個年代看來近乎荒唐的觀點。信奉著所及之處莫非黃土的大慶,以及這個時代的學士對於天下與世界的觀念,還停留在在陸地的概念上,對於海上來的國家還沒有詳細的瞭解。

所幸,薛蟠遇見的是一樣離經叛道的宋詮。這麼一說,倒是真的引起了宋詮的興趣。

“怎麼說,你可是能再說的再詳細一些。”宋詮饒有興趣地拉薛蟠坐下,想要仔細地聽聽。卻也不知自己能從這樣一個小兒身上知道一點什麼新鮮的事情。

“學生以為海外諸國遠在西洋,卻不惜萬里來到大慶,這裡必定有他們渴望的東西。大慶還是以儒治天下,講的是和而不同,這般的心胸值得人敬佩,但是所有的底氣來自於自身的強大,沒有利器以護國,就沒有這樣的勇氣說出不戰的言論。先生比學生走的要遠,看的也多。

別的不說就說姑蘇的閶門一個岸口,這裡用的船隻多半適用在漕運,是江河的船隻。卻不知道廣粵一帶的情況,那裡西洋來的船隻相比之下更加的堅固,可以穿行大洋。而大慶的船隻可以嗎?今天的不可以是因為大慶沒有這樣的海運需求,只是長此以往,在一塊我們的技術就會落後於西洋。比較今日的兵器與秦漢的兵器,可以看到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慶善於陸戰,而如果有人從海上進攻的話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倭寇之戰尚在昨日,如果換成經常在海上執行的西洋諸國呢?一個生手與一個老兵,相較之下其短已顯。”

何嘗不是啊,宋詮沉默地喝著茶。這樣的事情他在廣粵之地遊覽之後就更是覺得,不過京城裡的人沒有這樣直觀的認識罷了。他們和西洋之間,現在總是西洋需求大慶的茶葉、絲綢、瓷器的比例大,這些銀子可是實打實的流入了國庫,只是對方也不是傻子,這樣過於不成比列的交易可以持續很久嗎。

如果,沒有絕對的武力,那麼富有就是一種罪過。

“你想的很遠,不能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