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八舌的教盧公子去抓盤中的東西。
再說這盧建國,託生成這盧九公子被抱上堂來,只見堂中各人,身著各類衣飾,正與前世所瞭解的唐人服飾一一對應,細細審度不已之時,已經被放到氈子上,聽得要自己去抓周,便把視線收回來,不經意地掃了一眼盤子中的東西。事實上為了孩子抓周方便,盤中諸如寶劍等物,大都是特地做的玩具小件,雖說也頗為精緻,卻是難以吸引盧建國這樣的穿越人士。誰知待盧建國定睛再看,卻見一方**巴掌大小的箕形小硯,靜靜躺在盤子一角,霎那間不由得他的小心肝撲通撲通地跳將起來!
眾人只見這位盧九公子,本是懶洋洋地晃著小腦袋不以為然的樣子,忽然之間眼睛一亮,連滾帶爬地衝將上來,將盤子上一方小石硯緊緊地搶入懷中,口中的口水直流下來滴在硯面之上,卻只是用小袖子擦了兩下,便抱在懷裡“哦哦”兩聲,再也不肯鬆手。
此刻盧建國心中,已經被巨大的驚喜填得滿滿的。乍見此物,已經是心中一動;等他就著口水將硯堂溼過,只見這方硯紫中泛著青黑,清瑩如玉,硯堂中遍佈著如筯頭大小的青花;硯池中一方低眼正圓徑寸,有青、綠、碧、紫、白、黑暈十數重,正中瞳子炯炯有神;伸手輕撫,只覺得石質溫潤細膩,堅中帶柔,一時心中不由狂呼:“天啊!世間居然真的有此寶物!”——
青花子石硯!
第二章 吃了絕不吐出來
所謂子石,便如同玉中籽料相似。乃是上佳硯石或因自然、或因人工落入溪流之中,歷經千年沖刷浸泡,使得石質越發潤澤晶瑩,遂成佳品。各硯種中,如歙硯便以富產子石料著稱,端硯是否有子石,卻是頗多爭議。據古籍所載,唐時端硯有子石奇品,“卵石色青黑,細如玉,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有眼,眼中有暈,或六七眼相連排星斗異形。石居水底,須千夫汲水,篝火下縋,深入穴中方得之”。又道“青黑之中有花點如筯頭大,水溼方見,所謂點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石,今訛為青花紫石,李長吉詩已訛作紫字,其實未嘗紫也”。只是這青花子石,千百年後絕無實物,是否真有此寶物,已無從查證。今天忽然見了這件石硯,與古籍中的記載一一相符,知道這就是青花子石無疑。盧建國抱著這方石硯,心中只覺得此生不虛,痴痴細看,竟是再也捨不得放手了。
旁邊的丫鬟婆子,唧唧喳喳地鼓動盧九公子再去抓那印信寶劍元寶之類,卻見小少爺只是抱了硯臺,知道他的脾氣是不會撒手了。好在硯本是文房之物,抓周抓了硯臺,雖然不像印信寶劍元寶之類說來富貴,卻也不負書香門第的家學淵源,便既作罷,哄得片刻,由得少爺抱著石硯,迴轉後堂休息去了。
光陰荏苒,已是貞觀四年。
盧祖安正氣乎乎地走向後堂。
昨天一位京城的舊友來訪,帶給盧祖安一卷王羲之草書拓本。原來當朝天子李世民,後世所稱太宗皇帝,最是喜愛王羲之書法,廣搜窮索,每得一丈二尺,即裝裱成卷。太宗皇帝除了自己勤加臨習外,還將所得書跡摹刻上石,將拓本廣賜功臣,於王書推廣可謂不遺餘力。好友所贈這卷拓本,正是得自皇室的精品。當時盧祖安粗粗過眼,可謂愛不釋手。誰想才過一天,轉眼就不見了。反覆追問書房的僕人,那兩個小子吱吱唔唔,就是說不出個原委,弄得族長大人滿腔怒火直衝霄漢。
既然問不出來,盧祖安也不再追索。細想兩個僕人,眼見得是明知盜寶人,不敢開口。家中除了自己,能讓人如此敬怕的,就只有自己夫人寵得無法無天的那個混世魔王兒子。再想起自己這個寶貝兒子事事好奇的性格以及不管什麼東西都當寶貝往房裡搶的毛病,抓周時便將自己的端硯霸佔去,再不肯歸還。當下再無懷疑,氣沖沖便向後堂行來,欲大興問罪之師。
進得屋來,一眼就看見自己那寶貝兒子正端坐在床中,手中拿的可不正是自己的拓本!只見這小子眉開眼笑,口中唸唸有詞,連自己進得身前都恍若未覺。
“呔!你這混帳小子,居然偷到我的書房裡來了!還不快把東西還我!”見兒子居然頭都沒抬,視自己如無物,盧祖安如火上澆油,怒氣勃發,大聲喝問。
“你吵吵什麼!不就一卷破字帖麼,嚇著孩子怎麼辦!”
盧祖安話聲才落,盧夫人已經是應聲殺到,只見她將身護住寶貝兒子,一手輕撫兒子的頭,嘴裡將“魂來了,好怕了”反覆唸了十幾聲,這才轉過身來,只見得蛾眉倒豎,杏眼圓翻,滿臉煞氣撲面而來,當下盧大族長的氣焰登時就矮了半截。
再看盧九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