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大將”,並認為魯迅、周作人翻譯的《域外小說集》“翻得實在比林琴南的小說集翻得好,是古文翻小說中最了不得的好”。胡適在鋪墊一番之後,接著罵了魯迅:“但是,魯迅先生不到晚年——魯迅先生的毛病喜歡人家捧他,我們這般‘新青年’沒有了,不行了;他要去趕熱鬧,慢慢走上變質的路子。”什麼叫做“變質”呢?就是和共產黨搞在一起,參加了“左聯”。胡適認為,魯迅加入了“左聯”,也是不自由的。“那時共產黨儘量歡迎這批作家進去,但是共產黨又不放心,因為共產黨不許文藝作家有創作自由。所以那時候監視他們的人即左翼作家的監視者,就是周起應,現在叫周揚,他就是在上海監視魯迅這批作家的。”(見《胡適作品集》,第二十四冊,《胡適演講集(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
【14】《華蓋集續編?不是信》,載《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15】羅久芳《傅斯年留學時期的九封信──紀念先父羅家倫與傅斯年先生的友誼》,載臺北《當代》,第一二七期1998年3月1日。
【16】《致章廷謙》(1927年5月15日),載《魯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章註釋:(3)
【17、29、30、31、32、37、38、39】《顧頡剛致胡適》,載《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
【18、21】李濟《傅孟真先生領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幾個基本觀念及幾件重要工作的回顧》,載《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所長紀念特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1年出版。
【19】《傅斯年致蔡元培》(1928年1月28日),轉引自杜正勝《無中生有的志業》,載《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週年紀念文集》,上冊,杜正勝、王泛森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出版。
【20】1928年11月14日《傅斯年致陳寅恪》,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傅斯年檔案》。信中說:“此研究所本是無中生有,凡辦一事,先騎上虎背,自然成功。”
【22】蔡元培《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1929年3月15日),收入《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十七年度總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23、28】《致胡適》,載《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歐陽哲生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5、34】杜正勝《無中生有的志業》,載《新學術之路》,上冊,杜正勝、王泛森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出版。
【27】《顧頡剛日記》,第二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見1928年4月篇末之《記本月二十九日晚事》。是日晚上,顧頡剛偕容肇祖到傅斯年住處,討論研究所事,顧、傅二人意見相左,爆發口角。1973年7月,顧始補記當時雙方衝突之原委。
【33】《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四十二冊,耿雲志主編,黃山書社1994年出版。
【35】顧頡剛《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載《我與〈古史辨〉》,顧頡剛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事在1929年3月14日,顧頡剛脫離了中山大學,到寧、滬數日,當時胡適是上海中國公學的校長,顧在滬時順道訪胡。(見《顧頡剛年譜》,顧潮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36、41、42】《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顧潮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40】《致馮友蘭、羅家倫、楊振聲》,載《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歐陽哲生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原信未署年代,編者據函中內容推斷為民國十八年(1929)不確,應為1928年。信中涉李濟、楊振聲等人。李於1929年春已赴安陽發掘,楊於1929年夏,作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到青島參加籌備會議並籌建青島大學,不在清華。
【44、73】《清華國學研究院史話》,孫敦恆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45】楊步偉《四年的清華園》,載《傳記文學》,第七卷,第四期;第八卷,第一期(1965年10月、1966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