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舉例說,這17年中,就長篇小說而言,有《暴風驟雨》、《創業史》、《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紅巖》等等,至於短篇小說、詩歌、話劇、歌劇、電影、音樂、美術、舞蹈、曲藝,那名目就更多了。可是,令人氣憤的是,“四人幫”把許多香花統統打入冷宮,而把他們為了篡黨奪權而炮製的幫派文藝,強加於廣大讀者和觀眾,這“怎能不天怒人怨,人人側目!這是事實,‘四人幫’的罪惡,是賴不了的。”
“四人幫”粉碎後,文藝雖然獲得解放。但“四人幫”的流毒,依然不容低估。當前任務就是“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戰無不勝的思想武器,堅決推倒‘四人幫’炮製的‘文藝黑線專政’論,進一步肅清‘四人幫’在文藝界的種種流毒,同時也必須為廣大的觀眾和讀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而要完成這些任務,首先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換言之,也就是要做到題材的多樣化,以及體裁和風格方面的多樣化。茅盾認為,題材的多種多樣,會引發多種多樣的體裁,也會引發多種多樣的風格。而一個具有多方面生活經驗、富於創造性的作家,有可能運用各種題材,並且也具有個人獨特的風格。他相信,在粉碎“四人幫”強加於人的精神枷鎖之後,“我們的百花園裡必將出現萬紫千紅的景象。而這正是‘雙百’方針得到貫徹的必然結果。”
茅盾在發言中還批評說,“四人幫”的又一荒謬理論,就是關於作品中的人物描寫的臉譜化的創作方法。“按照他們的說法,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主角、正面人物)必須是高、大、全的。也就是說,這個英雄人物,必須是始終正確、高出於一切陪襯人物(這些陪襯人物也是作品中的正面人物)之上,比所有這些陪襯人物都偉大。換言之,即這個英雄人物不能犯錯誤,甚至也不能有片刻的猶豫不決。否則,就損傷了這個英雄形象。這是十足違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的”。“四人幫”所要寫的“高”和“大”,“已經是給公式化、概念化大開綠燈;更要全,那就只能畫臉譜,不是人物性格的描寫。”
同樣,“四人幫”搞的那套“臉譜主義”,對作品中的反面人物,“那就濫用得更加出奇了”。反面人物不僅面目灰溜溜,甚至衣服也是灰色的,“以至他一出場,連小孩都立刻知道這是個壞蛋。這不是在教育讀者怎樣辨別好人或壞人,而是在腐蝕讀者本來還有的辨別能力。”
所以,茅盾表示,要繁榮創作,就必須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而批判“文藝黑線專政”論,進一步從理論上肅清“四人幫”在各方面的流毒,“徹底粉碎他們強加於文藝工作者乃至廣大讀者的精神枷鎖,則是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首先必要的步驟。與此同時,供應廣大讀者以優秀作品,則又是粉碎精神枷鎖、肅清‘四人幫’流毒的必要而且有效的保證。”〔75〕
座談會的訊息和茅盾的文章見報後,中央分管宣傳工作的一位副主席表示不滿。他甚至責問《人民日報》:你們批了“教育黑線”論,怎麼又批起“文藝黑線專政”論?《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是毛澤東主席批准的,《文藝座談會紀要》是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過三次,怎麼能推翻呢?
5。 一部小說引起巨大反響,文藝領域開始“解凍”(3)
但是,對“文藝黑線專政”論的批判並沒有因為這位副主席的指責而停頓下來。緊接著,《解放軍文藝》編輯部又邀請在北京的部隊文藝工作者舉行座談會,揭露江青同林彪勾結制造“文藝黑線專政”論的陰謀。
進入12月份,文藝界批判“文藝黑線專政”論的勢頭更為強勁,《人民日報》相繼發表了賀敬之、丁玲、巴金在11月21日座談會上的發言。
文藝界在批判“文藝黑線專政”論的時候,也連帶批判了劉少奇的所謂“修正主義路線”,認為劉少奇干擾和破壞了文藝工作。在劉少奇還沒有平反的情況下,尤其是在“兩個凡是”沒有被推倒的背景下,有這樣的認識是難以避免的。
但是,不可否認,對“文藝黑線專政”論的批判,為文藝創作開啟了新局面,文藝界終於迎來了“解凍”期,“傷痕”文學隨即登上中國文壇。
就在《人民文學》編輯部召開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後不久,該雜誌第11期發表了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這在當時引起不小的震動,有人稱之為中國第一篇“傷痕”小說。
北京師範學院的一位教師看了小說之後,頗為感慨。這位教師也是班主任,體會可能會更深刻一些。正如這位教師所說,或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