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住進去人宅安樂、幸福美滿;娶老婆更是馬虎不得,首先要看其品性是否忠良、是否良配,然後才會下聘、訂婚、明示鄉里,然後才會娶進門,再進宗祠祭拜先祖,還要拜天公。
像這樣結成的夫妻,夫妻之間
就會有點顧忌,有了矛盾就有家中長輩調節,如果確實兩人和不來,才會去離婚。哪裡像一些人想娶就娶想離就離,把結婚當兒戲,害人害己。有研究表明,農村人的離婚率要比城裡人要少得多,可能十對夫妻裡面,城裡的人有五對,農村的卻只有一對。
日子就在這平平淡淡之間過去,轉眼到了冬至。
冬至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漢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古代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這個節日。
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後是小寒,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節。
在閩南,冬至這一天要蒸九層糕來祭拜“交冬公”,這九層糕很有意思,下面是甜的,上面是鹹的,一層一層疊在一起,很是好吃。在閩南,這“九層”和“交冬”的音很近,可能還帶著點祈福的意思。
這一天還要搓湯圓,拜灶神。在閩南的傳說中灶神是灶公灶婆兩個,所以搓湯圓的時候要搓出兩個最大的出來,閩南人叫做“圓公”“圓婆”。搓好湯圓後,用紅糖把湯圓煮成甜的,然後祭拜灶神,拜完後就把“圓公”“圓婆”貼在灶上,也不知道是做什麼,聽說是敬灶神。
對於做湯圓,樂浪最拿手。他昨天早早就買了幾斤糯米泡了曬乾後,拿去給人家磨成米漿,用布袋裝著放在盆裡,瀝乾水分。
今天一大早吃完飯,樂浪就和三郎拿著已經瀝乾水分的糯米糰一起搓起了湯圓,搓湯圓的時候不能數湯圓,不然的話,臉上會有一個湯圓印,很神的,有的數湯圓真的會有湯圓印,也不知道是什麼道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數湯圓數出來的。
樂浪搓湯圓功夫不錯,左手兩個,右手兩個,速度飛快。再看三郎
,沒搓幾個湯圓,倒把自己胖嘟嘟的小臉給弄得白花花的,再看桌子上的湯圓,大大小小的,都沒個湯圓樣,這哪是搓湯圓,玩湯圓還差不多。不過看三郎小臉那個認真的模樣,也不能說他什麼是不,再說了,反正都是湯圓,管它是什麼樣,能吃就行。
更多到,地址
正文 第二百六十九 冬至圓(二)
三郎賣力的搓著冬至圓,小胖手搓得白白的。
在本地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做湯圓,所以閩南一帶管湯圓叫做“冬至圓”。一年也只有冬至這一天才會做“冬至圓”,其它的像元宵什麼的都沒有。關於這個冬至圓在南州還有個還有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清代乾隆年間,秀才蔡新要到州府參加詩鐘會。這蔡新自小喪父,由寡母撫養成人,長大後進了秀才仍每月堅持到州府大廟口參加詩鐘會。
這一日,路過九龍嶺下,卻看到那綠蔭遮蔽的涼亭下有一個老漢在賣冬至圓,一路行來,肚子也有點餓,蔡新就想吃一碗冬至圓再趕路。
剛走近,卻聽到那老漢叫道:“秀才,秀才,我有對子讓你對,對得好,我請你吃冬至圓,不要錢。”
蔡新寒窗苦讀十幾年,又中了秀才,可以說是滿腹經綸,所以聽了老漢的話就滿不在乎地說:“什麼對子,你說吧”。
老漢聽了點點頭,就說出“九龍嶺下日日冬至”,讓秀才來對。
因為閩南一帶每逢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有吃冬至圓的習俗。這九龍嶺天天都有賣冬至圓,所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