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的微生物,清除汙垢,所以井水才會變甜。但也有的說在古代時沒有象現代這樣多的消毒物品,去辯別水裡是否有毒。所以在井正式打成後,一般都會放幾條魚在井裡,如果有人偷偷在井裡投毒的話,魚兒會死,就表示井水吃不得。
樂浪也不知道哪個說的是真的,不過村裡一直有拜井神的習慣,好像是在端午這一天,而且還會把菖蒲、稻苗、榕葉、艾草綁在一起丟入井中,也不知是做什麼。
回到家中,一進門就看到黃老道採了一把的桑葚躺在搖椅上悠哉悠哉的吃著,三郎一看兩隻眼睛瞪得老大:“老道阿公,我也要吃。”
“喏,給。”黃老道聽了拿過一個給他,奈何三郎吃的太快,最後乾脆一手拿著一個吃,黃老道一看,自己沒吃幾個的桑葚已經快被三郎一掃而空,連忙叫道:“阿浪”
可惜樂浪已經跑得無影無蹤,他只好無奈的站起來,在三郎那雙渴望的眼睛下往後院走去,這下他拿著個盆子,這樣裝多一點。
樂浪在廚房煮飯,他先把那條鱧魚放進玉如意空間裡,等吃完飯再放進水塘中,又把那幾條孤呆魚放在桶裡養起來,等把那條鱧魚放進水塘再把這幾條孤呆魚放進玉如意空間裡養。然後他把一些比較小的魚取出來殺了,放進鍋裡稍微煎了一下,放薑絲、蒜、芹菜下去用醬油煮了一盆小雜魚,晚上吃粥,這東西剛好下飯。他又把一些比較大的魚殺了後放進鍋裡,上面撒上一層鹽和薑絲,隔水蒸熟,這樣蒸出來的魚味道也很好吃。
桶裡只剩下一些比較大的魚,樂浪想著明天給他大舅和老六他們送幾條過去,這麼多條也吃不完,後面水塘裡的魚也長肥了,以後魚多的事。過幾天就是立夏了,也該跟大舅他們說一下。
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路上欲斷魂。”其實,在閩南這邊,好像並不是很重視清明這個節日,因為在這邊掃墓是在立夏這一天,清明這一天是用來拜祭新去的親人的。
閩南人的掃墓又被叫做巡風水,在這裡墓通常被叫作風水,一個墳墓就叫一門風水,所以掃墓在這裡又被叫作巡風水。如果是一個村的墳墓都在一起的,那這一天你會看到滿山滿野的人群,整個山頭人聲鼎沸,黃紙飄飛。
通常掃墓會持續半天或者一天,因為掃的不僅是一兩門風水,而是十幾門,二十幾門。不僅僅是自家親人還有一些歷代祖宗和開基祖師爺的墳墓都要去拜祭一下,年年如此。
其實,這也是農村人之所以淳樸的所在,節日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讓平時沒有機會在一起的人都聚在一起。農村裡誰家沒有沾親帶故的,說不定論起來你就是他什麼什麼人,我就是你什麼什麼人,這樣大家就又親近了一些。
城市之所以冷漠就是失去了這種人情味,人與人之間固定在一個方方正正的盒子裡,冷淡、孤僻,或許在城市裡久呆的人去了鄉下都會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這就是人情味、鄉土味。鄉野之中腳下踩的是泥土、聞到的是從山巒間吹來的淡淡清風,而城市,我們踩的是**的水泥地,呼吸的是城市間汙濁的氣息,耳目所見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人,又怎生一個清靜。
(一更完畢,今天晚上看看能不能再更一章,這幾天比較忙,所以通常都是一更,不好意思了大家。在這裡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援,謝謝。那個孤呆魚我們這邊就叫孤呆,有沒有知道名字的,告訴一下。)
正文 第七十七章 立夏
“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頂點小說手打小說)”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曆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如《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
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中國南部湖南、江西、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