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六人已經幫他算好錢的去處,還在高興的叮囑盧真,讓他快馬加鞭趕去揚州,也不必急著回來,看林江有何需要幫扶的地方,幫他將事情解決好。
然後便表示他還有一道旨意給林江,會派兩個禮部官員和幾個侍衛跟著他一起去。
皇帝表示自己不急,國庫也不急,只要他能在下個月月初回到京城就行。
這個月已經走到十二,盧真默默地抬頭看皇帝。
就算兩千禁軍全部配馬,他們急行軍到揚州也要四天,回程時帶那麼多錢,快則**天,慢則半個月。這樣算下來月初回到京城,那他還能在揚州待幾天?
您急就急,為何嘴上卻說不急?
但盧真垂眸想了想,覺得初一是月初,初十也是月初,他只要在初十之前回來到就不算違背聖意,辜負皇帝了。
所以盧真愉快的決定他要在揚州待足半個月再啟程。
皇帝把早先寫好的聖旨交給禮部尚書,讓他派了個年輕正直的禮部官員去揚州,又囑咐了些話,這才揮手讓他們下去。
而此時,林家又放出了一重磅訊息,為了給林江和林家祈福,林清婉決定將林家儲存的糧食都捐出去,江南各州都有,凡持下戶戶籍的人都能到當地林家設立的點裡領取一定的糧食。
而無下戶戶籍,卻又實在家庭貧困的,須得里正和當地兩位老者的簽字才可以去領取糧食。
戶籍的等級是根據納稅額來定的,納稅越多,家庭的資產便多。
而下戶就是那些只能租賃地主的佃農或只有少許田地的農民。今年江南加增軍稅,這兩戶受傷最重,現在夏糧未收,好的還有些米糠吃,不好的,只怕只能吃樹葉和樹皮了。
林清婉對這些不瞭解,但林江卻是在江南當了十多年父母官的,對這些再瞭解不過。
糧食也是他讓捐的。
因為他加徵軍稅,江南一帶的百姓現在對他的感官可不怎麼好。這一世好一些,因為他從不少富戶那裡索捐了一些,平攤到百姓頭上的軍稅少了一點。
但那也只是一點點而已。
現在依然有不少家庭在因此而賣兒鬻女。
林氏對江南貢獻很大,如今不少江南百姓家中只怕還供奉著他祖父的長生牌位或畫像,而他這十多年來一直在江南為官,盡責清廉,同樣贏得不少的聲望。
但這些好只消一次壞就會被全盤否定,如今不知道多少人恨著他呢。
尤其是那些因為軍稅而家破之人。
林江不怪那些人,他也怪不了他們,因為的確是因為徵收軍稅才讓他們本可以勉強維繫下去的家庭破碎。
可他又不能不徵收這筆軍稅。
而今他能做的就是把家裡的存糧散出去,讓那些因為軍稅而難過的人好過一點,能保住一條命是一條吧。
林家有這麼多這麼大的農莊,每年糧食的產量都是很可觀的。
除了自家的糧鋪消耗,其餘的糧食大多折價供應給國庫,還有一些則是入庫當地的庫房。
那是救急糧,有過兩次,江南遇災,國庫拿不出糧食,便是從林家的庫房裡先借來賑災,第二年才歸還。
所以林氏的庫房裡有不少糧食,每年出陳糧而換入新糧。
這一次,除了蘇州那邊偷偷密下的一個糧庫外,其餘糧庫全部開倉放糧。
如果說前幾天是皇帝和朝中官員的盛宴,那麼這一次便是全江南百姓的盛宴。
大家拿著戶籍本和跟里正拿來的證明蜂擁向各州林氏設立的點兒扛回一袋袋糧食。
本來活不下去打算賣兒鬻女的不賣了,已經賣出去的則拿了還捂著的銀子把孩子搶回來……
本來對朝廷,對林家的那股怨氣慢慢的消逝,大家又開始念起林家的好來。
聽說林大人病危,就快要不行了,所以他變賣了產業把錢捐給國庫,卻把糧食分給了江南的父老鄉親。
聽說蘇州的百姓分得的糧食最多,就因為那是林大人的故鄉。
大家都羨慕起蘇州的百姓來,覺得林大人怎麼就不是他們州的呢?
不過他們也比其他地方的百姓強,好歹他們是江南的,江南以外的百姓可沒有免費的糧食拿。
林家正在一片忙碌中,林清婉打著算盤的手幾乎飛起,她提筆在紙上寫下總額,蹙眉道:“告訴他們,我們林家現在不收糧食,只收絹布,要是連絹布也沒有,那就改用其他東西抵,其餘金銀珠寶飾品都可以。”
鍾大管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