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較為‘愚昧’的時期,人們總是認為萬物有靈,每一座山巒,每一條河流,似乎都帶著靈性。
自然,這種靈絕非是尋常意義的所謂神佛。
而是某一種精神。
於是泰山成為了天子的封禪之所,似乎每一個統治者都深信,在這裡,是直通帝座的天堂,於是泰山安,則天下安。
每一片山,每一條水,都被賦予了意義。
再如學宮裡的白雲峰,在世人眼裡,便是文氣匯聚之所在,即是大陳人眼裡所謂的文脈之所在。
而文氣自哪裡來呢?
來自於聳立於這山峰之巔的天人閣,於是,這裡便成了無數讀書人精神的象徵,願將百萬兵,千里覓封侯;出則為將相,隱則入白雲。
這幾乎是所有讀書人的至高理想,他們願意化身為名將名相,在建立無數的功業之後,隱入白雲峰,成為天人閣的一份子,自此過上沒羞沒躁,被世人膜拜的隱士生活,用現代人的話來說,這叫即便是裝b也要裝到死為止。
不過,於陳凱之來說,唯一的遺憾,便是那白雲峰距離自己的飛魚峰很近很近,某種程度來說,飛魚峰的海拔還要高一些,更加巍峨雄偉,漫山的松柏,鬱鬱蔥蔥,更顯壯闊。
可這座山,卻是沒有靈魂的,這就如這裡的學子,聽說要去白雲峰山腳踏青,面上會自然而然的帶著某種崇敬感。
彷彿這不是遊玩和踏青,而是一場說走就走的裝逼之旅,就差一步一磕頭的走到山門之前。
而至於飛魚峰,就全然不是這樣一回事了,人們偶爾來此,也不過一群牛逼哄哄的讀書人在山腳之下,挖一個灶坑,燒點什麼吃,折一點山腳梅林中的梅花,青梅煮酒,捧一把清泉,嘗一嘗甘甜的泉水,雖是愉快,卻沒有絲毫的逼格。
因為,這山,只是一座山而已。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此話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與楊業做完了一筆愉快的交易之後,陳凱之卻興沖沖的來此,眺望著飛魚峰。
這座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