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荊軻早已看到了這個結局,所以他沒有全心全意的去刺殺秦王,他只是在實踐自己對燕太子許下的承諾。
他是抱著必死的心態去秦國的,他本來就是打算死在秦國的。
秦王是什麼人?燕太子跟他玩陰的,他能饒得了燕國嗎?本來秦王就想把燕國給滅了,現在好了,現成的藉口送上門來,秦王樂的鬍子都掉了幾根,立刻派聲威如日中天的王翦率領大軍殺向燕國。
其時王翦已經消滅了趙國最後的殘餘勢力,接到秦王的命令以後,他馬不停蹄的揮師北進,很快就攻到了大家很熟悉的一個地方,易水(位於今河北易縣境內)。
易水啊易水,你東流的水兒居然成為燕國命運的最後見證,以前你送別過名垂百世的荊軻,今天你又要接納故土子弟無盡的鮮血和最後的生命。
王翦來了,兵臨易水。易水之畔,是燕軍最後的武裝。
此時的燕軍對王翦已是畏之如虎,王翦戰無不勝的名頭已經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燕軍上下無心戀戰,王翦的一個衝鋒就打垮了燕軍的防線,燕軍大潰,人馬爭相退卻,王翦揮兵追擊,趕盡殺絕。
那一天,易水暴漲,河水幾乎與河岸平齊。出現這種狀況,不是老天爺用暴雨來哀悼燕國的滅亡,而是燕國士兵無數的屍體堵住了易水的河道,以致於河床擁塞,水與岸齊。
經此一役,燕國徹底失去了抵抗之力,王翦在燕國境內重新上演了縱橫馳騁的一幕,佔領了燕國大片疆土,他用細刀割肉的方式保持著對燕國境內所有反抗活動的高壓,不允許任何反抗可以得逞。
就這樣,王翦一直磨刀霍霍,慢慢的修理燕國,等到公元前226年10月,王翦很輕易的攻陷了燕國首都薊,燕王喜和他兒子丹趁亂逃跑了,而秦國的戰略方向轉到了楚國,他這時才離開燕國。
他一直沒有追殺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讓他們率殘部逃到了遼東,聽任他們苟延殘喘而不追殺到底。
為什麼呢?他有機會和能力殺了燕王,但是他沒有殺,對此合理的解釋就是,他懶得殺。
就算殺了這個已經不能成為對手的燕王父子,秦國也已不能獲得更多的東西。況且殺死一個不值得殺的、已經名存實亡的對手,毫無聲威可言,只是多此一舉的徒勞。
燕國滅亡,王翦乾的。
燕國,立國於公元前323年,被秦徹底滅亡於公元前222年。
大家也許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燕太子丹是怎麼死的吧?告訴你,他是被他爹殺死的,他爹殺死自己親生兒子的目的很單純…向秦求和,殺自己的兒子,求和?對,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他爹殺死了處心積慮、一心想中興燕國的丹。
帝王?如糞土爾!
就在王翦滅掉燕國以後,整個北方已經沒有了秦國的對手,大部分土地已經裝進了秦國的腰包。
此時秦國的東面還有一個魏國,此時的魏國已是驚慌失措,孤立無援,昔日共同抵抗秦國的好哥們灰已飛,煙已滅,它倉皇四顧,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兄弟。這時王翦教育的很好的兒子王賁奉命出擊,東出關中,東向攻魏,他充分繼承了老爺子王翦的攻擊之法,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誰能挑得起抗擊秦軍的大梁?),大梁就是現在的開封市,其立市之地遠遠低於黃河水道,這個特點為秦軍順利攻下大梁埋下了伏筆。
魏王面對洶洶而至的秦軍,徹底失去了拼死一搏的勇氣,玩了個假投降,秦軍識破了他的伎倆,毫不猶豫的攻破了大梁。
公元前225年,魏國滅亡。
這樣看來,魏國滅亡的最為迅速。這個曾經演義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竊符救趙等等精彩故事的國家最是不堪一擊,連基本的好戲都沒有上演就被初出茅廬的王賁給滅了。
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哎,寫到這裡有位讀者兄弟問了,這個魏國是王賁滅的,不是王翦啊,你怎麼把這個功勞算在了王翦頭上?
我的回答是:這位兄弟,王賁是誰啊?王翦的寶貝兒子嘛,王賁第一次出來帶兵打仗,誰最關心他?當然是王翦了,你想想,王賁帶領大軍攻打魏國能不向他爹請教一些軍事學問麼?王翦對自己的兒子當然不會隱瞞什麼,一定是傾囊相授,遙控指揮,所以王賁能這麼順利的打下魏國,王翦的功勞是很大的,只不過站在舞臺上的是他兒子,導演卻是王翦,所以我把這個功勞也算在王翦身上。而且為了保證王賁能順利的打下大梁,王翦還給王賁出了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