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自己的菩提樹 作者:風雅頌

的娛樂陣地,往往臺上演的人是瘋子,臺下看的人是傻子,正是有了這樣如瘋如傻般的演和看,才讓這方大地的祖祖輩輩明白了人生的苦辣酸甜。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蒸年糕,敬神子;村村鎮鎮更要敲那純正地道的威風鑼鼓,踩高蹺、扭秧歌、放火銃更是一樣都不能少;最是能代表洪洞民俗的民間老規矩,至今都還講究每年的破五(大年初五)不走親戚。這裡的人們都有著大大咧咧的性格,男人們崇尚燕趙俠義之風,女人們喜歡穿戴大紅大綠的衣裳,他們為人處事豪爽,生活講究細節;崇尚的是科學,鄙夷的是愚昧,更可貴的是,這裡的男女老少都有扶弱濟貧的美德。

你如果有空可到這個縣的每一個村落隨便走走,你就能領略到洪洞這個縣的文化傳承,是有著怎樣的歷史沉澱和脈絡源流。從遠古的神話傳說到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僅《中國歷史名人詞典》中所列的二十六位遠古人物中,在我們洪洞能找到其活動遺蹟和留下傳說故事的竟佔一半之多。伏羲氏推演八卦在卦底村,煉石補天的女媧陵寢在侯村,軒轅皇帝后裔居聚的地方在公孫堡,顓頊之子皋陶故里在士師村;堯王訪賢、舜耕歷山、娥皇女英,千古佳話,至今猶傳。進入中古,更是群星璀燦、名人薈萃。造父駕車,許由洗耳,師曠正音,叔向賀貧,薄後輔漢,相如遺族,樊噲故里,徐晃冢塋,“龍臥”二聖,不勝列舉。至於近古,古大槐處遷民軼事,玉堂春落難逢夫,王鐸舞墨,鎬鼎論理等等,都已成為廣為流傳的故事。當你親眼見識了洪洞這些厚重的歷史和人類文化遺存時,你就會驚奇的發現,即便是在這方大地上隨便的抓起一把泥土,它都能攥出人類文明的液汁來。

故鄉洪洞自古向來興教重文,所以這裡走出了清代的王鐸,近現代的董壽平、賈題韜、孟偉哉等等響譽文化界的名人,更走出了新中國央行的首任行長南漢宸。在民間更是大量的湧現著《易經》的研究家,他們一個個神秘的觀天象,識地理,搞預測。這也難怪,因為創造《易經》的始祖伏羲氏,最早就是在我們這裡的卦底村推演的先天八卦,而至今那裡還儲存有最原始最自然的天然卦臺。有著璀璨文明的故鄉,還有著土生土長強身健體的洪洞拳術——通背拳,這種拳種古遠,歷史悠久,流傳甚廣,是中華武術大家園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所以,在村裡的田間地頭,你不敢輕視了兩鬢蒼白的下田老頭或隨處遊蕩的二八少年,他們說不定就是身懷絕技的奇才異人。各劇團附近村邊的高大樹林裡,你清晨時常能聽到“咿咿呀呀”的演唱聲,那是學戲的人在吊嗓子,這聲音時而粗獷時而尖細,每每唱起便會響徹雲霄。如果你細聽的話,就能分辨出每個吊嗓子的人學的是什麼角色,他們每日都這樣,夏練三暑冬練三九,為的是能夠在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演技和嗓口,這就正好應了梨園行流傳的那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北方多寺廟,故鄉洪洞就更不例外了。你隨意的行走在縣城的大街上,信步前行,就會有關帝廟(樓)、大士庵、千佛寺等等的實體古建築映入你的眼簾,就連一條東西走向,長短不足兩千米的大街也叫文廟街。這裡所列舉的例子,僅是對於縣城而言,更不敢提及各個村鎮的廟宇了。在鄉間,幾乎村村都有關帝廟、文廟。當然,在這眾多的廟宇之中,名氣首屈一指的就要數廣勝寺了,古今數百年來,這座聞名遐邇的古寺院,常是這一方民眾敬香拜佛祈求平安的好去處。每年的三月十八,去到廣勝寺傳統的廟會上逛逛,那裡總是人山人海,露天的集市,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雜技馬戲,書畫圖書等等應有盡有。你要不怕吃苦可沿石階步行攀山,去上寺的寺院裡拜訪參禪悟道的老僧或攀爬那著名的七彩飛虹十三層寶塔;如果你精力充沛的話,還可以去附近的田間村頭,撿一些垃圾文物——或形狀各異的遠古人類的新舊石器,或帶有彩繪的先秦陶片,或遺棄在雜草叢中的秦磚漢瓦,分辨其圖案是屬於遠古的粗曠之韻,還是屬於漢唐的海風山骨,這一切都穿越著時間的隧道,讓你同真正的歷史對話。所以,我常對朋友誇口說這飛虹寶塔的建造是如何的用材奇特,更誇口山下的霍泉總是那麼清澈。我說,你信步在這裡的上寺下寺走走吧!廣勝寺的藏經樓裡雖沒有了昔日《趙城金藏》的真跡,但這部歷盡劫難的金代大藏經,至今卻是我們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鎮館寶物之一;下寺水神廟裡的元代戲曲壁畫及《祈雨圖》、《降雨圖》、《下棋圖》等風俗壁畫,更是被專家學者稱之為“元代巨匠手跡,至為罕貴。”

在故鄉洪洞這方神氣的大地上,曾經影響深遠的中華樂聖師曠,雖早已離我們遠去,但這位先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