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4)

小說:官場之惑 作者:標點

候也是個“主戰派”了,聽了這意見,不僅不認為是冒犯,反而覺得很有道理,就叫老將軍去和李邦彥商議一下,

种師道見了李邦彥,便質問道:“師道在西邊,不知京城高堅如此,御備有餘。當時相公為何便講和?”

李邦彥擠出一個苦惱人的笑,說:“國家沒有兵啊!”

种師道說:“不然,凡戰與守,自是兩回事。戰雖不足,守則有餘。若論守城,京師數百萬眾,不都是兵麼?”

由於兩人的路數和心思完全不同,因此商議來商議去,竟數日不決。

李綱與种師道兩人的主戰意見,在欽宗的贊同下,最終佔了上風。大家的認識基本取得一致:預定在二月六日,分兵進發,佔領戰略要地,扼住金軍要害。之所以定在這個日子,一是因為陰陽家說,這一天利於出師;二是屆時姚古、种師中的隊伍也將開至,宋軍的兵力將佔絕對優勢。

這裡順便提一句,這個即將到來的种師中,也大有名氣。他是种師道的弟弟,人稱“小種”,素以老成著稱,岳飛初出道時就曾是他的部下。種家一門三代,都是西北名將,赫赫有名。

事情至此,可以說天道已開始照顧大宋了,宋軍只要如期發動,徹底端掉宗望大軍,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是,就在這時,宋在戰略部署上出現了自我混亂。种師道現在的副手、熙河(在今甘肅)統制姚平仲提出了“和,則不必戰;戰,則應從速”的主張,要求提前出擊。

本來,种師道的思路是:金軍雖然撈到了大批珠寶,但糧食卻不多,甚至士兵都以牲口飼料做軍糧。這樣必不能持久,撤軍北還之期,指日可待。到時,宋軍依李綱計策,出奇兵進行追蹤、包圍、打擊,估計可以全殲金軍。即使走脫一部,等其潰逃到真定、中山二鎮,也會被當地駐軍攔截,仍會被全殲。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惹起千古爭議的“劫寨之敗”(4)

而姚平仲年輕氣盛,認為完全不必那麼謹慎。

這個小姚,是名將姚古的養子,幼年時即勇武異常,屢立戰功。在徽宗時代,因被童貫壓制,不曾有進京朝見的機會。但欽宗在當太子時,就久聞他的大名。

御前會議之後,欽宗在福寧殿單獨召見了姚平仲,兩位“憤青”談得十分投機。欽宗對小姚十分欣賞,當場給了厚賞,並許諾如果一旦破敵,當晉級為節度使!

姚平仲是個頭腦簡單的武人,李綱對他的評價是“志得氣滿,勇而寡謀”。這小子認為,這大功可以自己獨得,於是就準備於二月初一晚間,和陝西將領楊可勝率步騎兵一萬人,去劫金人營寨。

他打算生擒宗望,拿老賊去換回康王趙構。

這個計劃,是經欽宗批准的。

年輕的皇帝,現在已是全國最大的激進派了。他嫌种師道太老成持重,不夠創新,屢屢督促种師道早一點兒出戰。但种師道一再講明利害,堅持要等到种師中的部隊開到再說。

欽宗等不及了,決定繞開這個老傢伙!

這次行動,在歷史上有太多的撲朔迷離之處。它對北宋末年局勢的急轉直下,有重大的影響,是大宋命中註定的一劫!

據李綱的*《靖康傳信錄》上說,种師道對此次偷襲行動事前毫不知情……“雖种師道宿城中弗知也”。這一點,可以確證;否則老將軍死也會反對的。

那麼李綱本人是否知情或者贊同呢?從《靖康傳信錄》上看,李綱似乎也並不知情,因為他回憶:當天自己因病請了假,正躺在行營司動彈不得。

但是,後世有不少學者對這一說法持有異議,他們認為:李綱不僅知情,而且很贊同這個方案,同時還受欽宗之命,親自主持了這次行動,是戰場的最高指揮官!他之所以在《傳信錄》裡隱瞞了這一點,是出於“為尊者諱”和其他考慮。所謂“為尊者諱”,是他不願把此次行動的發起人欽宗的愚蠢給揭出來。

實際情況如何,這裡只能存疑了。

這個行動,本是由欽宗與姚平仲兩人約定,於二月初一半夜時分實施。但是很奇怪,如此高度的機密,竟然在正月二十八日(行動前一天),就傳遍了整個汴京,成為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人們匯聚街頭,奔走相告,就等著看金軍的狼狽相。

欽宗更是成竹在胸,初一當晚,覺也不睡了,端坐在福寧殿等候佳音。他還命人在封丘門的城樓上佈置好了御座,只等捷報一來,就駕幸封丘門,在城上舉行獻俘典禮,嘉獎三軍,同享勝利喜悅!

他又下令,讓行營司的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