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珝有時還是會豔羨他的五哥。
甚至……嫉恨他。
但是,即使再如何嫉妒與羨慕對方,他其實從來沒有真的想要叢華去死。哪怕到最後,叢華的亡故也是他自覺迫不得已的選擇,而不是*促使的結局。
終究,這一切只是為了最後的大業,誰讓那人成為了他所必須要跨越的障礙呢?
陳文珝很早就知道,自己和任何一位其它兄弟都不一樣。若是得不到皇位,他身邊就什麼也不會留下。
若是難以兩全的情誼,就索性捨棄好了。
點英省的事務有條有理地籌備著,這一省的官員雖然年輕,資歷也有所不足,但貴在有幹勁。正式的新條令貼出去一段時間之後,點英省的投名箱裡面就有了第一份名帖。
衙門內這段時間一直在忙於制定正式的考核制度與流程,已經商量出一個大致的做法和考核的專案,幾乎所有官員都有些躍躍欲試,想要快些開始第一次考核。
但是阿仇卻壓下了第一份名帖。
對於壓下這第一份名帖,他的理由也十分充足。
點英省第一個動作,必定要起到千金買馬骨的作用。但是他們無論如何都畢竟是為國家選官,這馬骨等級必不能太低,否則就是自打嘴巴,必會給世家出身的官員落下話柄。
因此,第一場千金之賈,必須要是一筆足夠分量的買賣。
阿仇在等的,是那些居於千里之外,甘願千里迢迢趕來,自認價值千金的……有分量的“馬骨”。
而後,點英試的名聲越流傳越遠,不但引來了許多來自投名帖,想要一舉為官的青年人或者中年人,甚至還有許多人千里迢迢前來圍觀。
點英省每日都會收集各類名帖,然後一一細細篩選過,排成名冊。另外,阿仇與一眾同僚,也循序漸進地整理出了點英試的流程與主次。
第一場點英試,參與的人不過七十餘人,但是卻選出了二十餘名或才名久傳,或者武藝出眾的寒門才子。甚至於其中有三位根本不是出於寒門,而只是世家之中不受重視,曾受打壓的旁支或者庶子。
這一訊息傳出後,可說是天下震動。
然後阿仇便順勢在這時代浪潮中推了幾把。
他著人選中了其中幾人的身世來歷,編出了精彩起伏的故事與劇目,讓人與茶館與梨園之中傳唱演出,一舉把這熱潮推上了最高點。
隨著點英省的名聲越來越大,來投名帖的人也越來越多,裡面不乏有些真本事的人,被這浩浩蕩蕩的聲勢所推動,而萌生了想要“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想念。就連民間,也慢慢興起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說道。
明正元年秋,點英省的第一批官員被遣往就任。這一年,每一位點英試獲得錄取的官員,都有一篇策論記錄在檔,傳遞到了君王的手中。其中之後聞名天下的胡太師獻上了《官論》,文大人提出了《閔農策》,而更後來,出自於晏九郎的《商論》和源自大燕名將莫長空的《十二屯兵策》等等,更是為大燕的強盛打下了基礎。
而真正在這一年開始的策論,卻只有《官論》和《閔農策》。
戰爭之世,糧草為根本。《閔農策》提出了多種改進農耕制度的細則,並提出十分詳盡與細緻的存糧運糧的規則,另外還制定了青稞法的實施標準。而《官論》在這個時候出現,可以說是和《閔農策》配合得恰到好處。
《官論》提出了監官制度,要求在大燕範圍內,郡縣級以上的官員,都配備一個監官,一個糧官。縣官負責政令決策,監官負責廉政監管,糧官負責錢糧出入。若是任何一個部分出了差錯,那麼瀆職者依律懲處,而知情不報者去職查辦。
這個制度一旦執行,相當於讓三方彼此互相監視,對於提出這個奏摺的胡溪來說,可以說是招惹來無數敵意和非論。但是新帝卻是一力保下了這位年輕官員,甚至還興致勃勃地提出:“不如知情不報者罪加一等?”
滿朝文武頓時盡數噤聲,這個提議著實太過歹毒,簡直是逼著官員彼此盯梢敵視……但是陳文珝語帶笑意,別人又弄不清楚他到底是玩笑還是當真。
半晌,才有老臣上前陳奏道:“臣看胡大人的提議就很好。”
陳文珝笑道:“……既溫卿覺得好,那便這樣了吧。諸卿家可還有異議?”
堂下喧喧嚷嚷,自是議論不斷,陳文珝卻也不擾,只是笑看臣下亂成一團。阿仇立於眾人之中卻神態淡淡,不為所動。
只是從他這個角度看去,陳文珝身上多年的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