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殿中。
太子趙恆淒厲的呼喊聲,讓皇帝趙佶微微蹙眉。
“恆兒,你還有什麼話要說?”
“難道你覺得朕不能做這教主道君皇帝嗎?”
“元妙先生改釋為道,是為天下計!”
“更是為社稷計!”
“此事,朕心意已決,無須多言。”
“釋教本就是由西土傳入中土,我中華上國,統御萬物,朕為君父,這些和尚冒犯於朕,朕沒有治這些和尚的罪過,讓他們改釋為道,給他們一個悔過的機會,難道不可以嗎?”
趙佶這話,又帶了三分皇帝的威嚴。
太子趙恆聽到趙佶這話,便知道他的這位父皇已經是徹底被林靈素這個妖道的話給說服了。
這諂媚之人,著實太過可恨了!
太子趙恆無力的垂下腦袋,能夠保全這九名高僧的性命已然是不易了。
罷了,罷了,要隱忍,要隱忍,待來日……
“父皇所言……甚是……”
趙佶聽到太子趙恆這話,面上露出笑意來。
而此時,躺在殿中的那八名老僧已然盡數坐在地上。
他們盤膝而坐,面色蒼白,雙手合十。
如同大相國寺觀心大師,智清禪師,這等修佛修了一輩子的老頑固,此刻已經是心神大亂。
觀心大師悲慼道:“老衲自幼修佛,供奉佛祖數十年,豈能改投他門!”
“佛祖便是佛祖,豈能為天尊!”
“今日,老衲願以死名志!”
話音落下,只見身受重傷的觀心大師直接奮力而起,朝著那殿中的大柱上撞了過去。
嘭!
只見觀心大師以頭撞柱,本就身受重傷的他,登時命喪當場!
趙佶見狀,頓時面色難看的緊。
這時,葉千秋看著那坐在地上的七個老和尚個個面如死灰,好似一副天要塌了的模樣。
再看趙佶似乎因為觀心的自決,有些動搖。
葉千秋朗聲道:“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
“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
“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
“彼佛門釋迦生於西土,亦得金丹之道。”
“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故號曰金仙。”
“有詩云:六年雪嶺為何因,只為調和氣與神。一百刻中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
“禪宗祖師達摩面壁九年,方超內院;世尊冥心六載,始出樊籠。”
“以此知,釋迦亦是性命兼修。”
“其定中出陰神,乃二乘坐禪之法,奈何其神屬陰,宅舍難固,不免常用遷徙。一念差誤,則透靈別殼異胎,安能成佛?”
“此不過是我道門第五等鬼仙而已,其鬼仙者,五仙之下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入輪迴,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奪舍而已。”
“其修持之人,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
“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
“雖曰仙,其實不過是鬼罷了,故神仙不取。”
“釋迦亦云:惟以佛乘得滅度,無有餘乘。又曰:世間無有二乘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爾。”
“釋迦之不取二乘,即我教之不取鬼仙也。奈何人之根器、分量不同,所以釋氏說‘三乘之法’;道家分‘五等仙’、三千六百旁門法也。”
“妙法三千六百門,學人各執一為根。豈知些子神仙訣,不在三千六百門。”
“此正釋迦所謂‘惟一佛乘得滅度’之意。”
“改釋為道,方為正理,諸位也無需氣惱,當知這其中關聯。”
葉千秋這一大篇論述下來,頓時讓皇帝趙佶的心放回了肚子裡。
什麼是高道,這就是高道!
紫霄真人當真是厲害,改釋為道,亦能說的頭頭是道,讓人無話可說。
太子趙恆聽著葉千秋那一番高談闊論,雖然他心向佛門,卻也不得不說,此番道理,當真是有理有據。
太子趙恆這才明白過來。
林靈素比起這紫霄真人來,道行還是要差上不少。
這師徒二人一唱一和,這下,可是連改釋為道的依據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