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李元昊稱帝建國,先與趙宋開啟戰端,後與遼國在賀蘭山大戰。”
“李元昊雖是異族,但也不失為一代雄主,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此時,我便知道趙宋覆滅的契機來了。”
“那時,我已將逍遙派掌門之位傳給了我的徒弟無崖子。”
“我的大女兒秋水到了可以嫁人的年紀,我便打算將她嫁給李元昊,只要運作得當,李元昊一死,秋水成為西夏的實際掌權者,那大事定然可成。”
“但人算不如天算,我竟然沒有察覺到秋水和無崖子會有了私情,而且兩個人居然私奔了。”
“秋水畢竟是我的女兒,她既然不願意,我又豈能強迫於她。”
說到這裡,逍遙子的情緒有些低落。
葉千秋卻是問道:“既然你能將趙宋皇帝趙恆殺了,為何不偷天換日?將趙宋皇帝換成你的人。”
逍遙子聞言,呵呵一笑,道:“哪有那麼簡單,我殺趙恆,亦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趙恆在位時,趙宋皇室之內,還有一個老不死尚存。”
“此人當時也已經是大圓滿境界的大宗師,我與其大戰數次,方才重傷了他,趁此機會方才幹掉趙恆。”
“那一戰後,我亦養傷養了近十年,方才恢復。”
“況且,即便是能將皇帝換成我的人,又能如何?”
“天下還是趙宋的天下,天下人只知趙家天子,縱使是皇帝倒行逆施,還有太后朝臣制衡,換一個皇帝,還有下一個皇帝,改弦更張,談何容易。”
“此時的我,已經有些茫然了。”
“我到宋遼邊境去,看到了遼人殺害宋人,漢人百姓妻離子散,受盡了苦難。”
“我突然意識到,我若是挑撥起宋遼夏的三國大戰,那最終受苦的還是這天下的百姓。”
“我雖不殺伯仁,但伯仁卻因我而死,如果到了那時,我的罪孽可就太大了。”
“趙宋以仁治國,我又豈能為了一己之恨,失了仁義。”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那時,我便反應了過來,天下間哪裡有不滅的王朝,南唐如此,趙宋亦是如此。”
“只要我活下去,總有一日能等到趙宋內憂外患之時,到時候,我甚至什麼都不用做,只用看著他滅亡就好了。”
說到這裡的時候,逍遙子已經變得平和了許多。
“但是,我若是什麼都不做,又愧對那些替南唐戰死的英魂良將。”
“我要讓趙家子都成為短命皇帝,都活不過六十!”
“趙禎在位的前二十年,趙室皇城的那老不死還沒死,我尚且有些忌憚,後來他氣血不支,終究還是老死了。”
“至此之後,我每隔一些年,便去取趙宋皇帝的狗命,在民間風評好的,我便讓多活一些時日,風評差的,我便早早取了其狗命。”
“後來,我又潛入了遼國,化身耶律家族的一員,暗中分化遼國,引起了遼國的重元之亂,藉此機會獲得遼帝的賞識,成為了遼國重臣。”
“如今我是遼國北院大王。”
說到這裡,逍遙子停頓了片刻,好像是想到了什麼。
過了一會兒,逍遙子才說道。
“其實,無論漢人,還是遼人,或者是西夏人,普通百姓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天下若亂,這些百姓的命便更如草芥一般。”
“這或許便是弱肉強食的天道至理……”
葉千秋從逍遙子的身上看出了一種很矛盾的心態。
他一邊希望了卻國仇家恨,一邊又不想引起戰爭,枉害了天下無辜人的性命。
或許,正是這種優柔寡斷,多愁善感,才讓他寫出了那諸多傳世的詞作。
一個人縱使經歷大變,亦無法改變一些刻在骨子裡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近百年過去了,逍遙子還沒有報仇雪恨的根本原因。
他不是一個能狠下心來,殺伐果斷的帝王。
沒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那種梟雄氣概。
但反而是這樣的人,更適合做朋友。
葉千秋在很多年前,便已經看明白了逍遙子不是一個成大事的梟雄。
他的內心渴望自由,無拘無束,但因為身上揹負了國仇家恨,才不得不去復仇。
他取趙宋皇帝的性命,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