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軍隊的冬裝以及其他裝備,事態的發展還真不知會怎樣呢。所以,這裡有李維諾夫的功勞,他利用羅斯福和其他美國人士對他的好感,安排了軍品供應,正如他當年爭取了美國承認蘇聯和建立外交關係一樣。可是,一旦事情安排妥當,莫洛托夫就開始了對李維諾夫的傾扎,結果他被從華盛頓召了回來。我想,不應該這樣做。李維諾夫還能有用,因此,不應該用一個平庸的、缺乏主動性的人替換他。回到莫斯科之後,李維諾夫雖然形式上得到了外交副人民委員的位子,實際上已經靠了邊,後來乾脆被解職退休。並且他死得很慘。他死的那場車禍,並非意外,那是斯大林背地裡安排的……” 我從未聽到過的關於車禍的說法,所以感到萬分震驚。我感嘆道: “阿納斯塔斯·伊萬諾維奇,這不可能,我簡直不能相信這些……”但我立即道歉打斷了他。 米高揚不動聲色地說道: “我非常熟悉那個地方,離李維諾夫的別墅不遠。那裡是個急轉彎,所以,當李維諾夫的車拐彎之後,路上橫著一臺卡車……所有這些是事前安排好的。斯大林是幹這一行的高手。他把內務部的人叫來,當面佈置任務,然後就出了車禍,最終斯大林想除掉的那個人死了。類似的情況有不少。猶太劇院著名演員米赫艾斯,駐烏魯木齊總領事阿普列祥等等一批人都死於這種車禍……” “斯大林有理由懲罰李維諾夫,”米高揚繼續說道,“戰爭的最後幾年裡,當時李維諾夫基本上已經靠了邊,住在別墅裡。來莫斯科的美國高階官員們一般按照老習慣利用機會,經常看望他。他們的話題各種各樣,其中也包括了政治……” “其中的一次談話中,美國人抱怨說,在許多問題上蘇聯政府立場十分固執,美國人跟固執的斯大林很難打交道。李維諾夫對此回答說,美國人不必感到無望,這種固執也有某種限度,因此,如果美國人表現出一定的強硬,施加相應的壓力,那麼蘇聯領導人也會讓步的。這次,以及李維諾夫的其他談話都被竊聽並記錄。有關情況報告給了斯大林和其他政治局成員。我也讀了這個報告。李維諾夫的行為使我們感到憤慨。實質上,這是叛國罪,變節。李維諾夫向美國人提建議,如何與蘇聯政府打交道,以損害蘇聯的利益達到自己的目的。最先,斯大林想審判並槍斃李維諾夫。但後來決定,這會引起國際醜聞,使盟國間的關係複雜化,所以,他一直拖著這件事。但他沒有忘記。他根本就不會忘記這類事情。因此,多年之後,斯大林決定不顯山不漏水地執行自己的判決。結果,李維諾夫死於車禍……”  
米高揚談李維諾夫之死(2)
考慮到米高揚給我講述的這一切非常重要,我問道,我能否,當然是援引他,在自己的某本書裡使用這段話。“我希望,”阿納斯塔斯·伊萬諾維奇說,“如果能夠走到這個時期的話,我將來親自有機會把這一切講出來。但是,如果我來不及的話,那麼您可以根據情況和理性的考慮,使用這個資訊。” 回到編輯部之後,我立即把米高揚的談話詳詳細細地記了下來。這些年來,記錄稿一直儲存在一個可靠的地方。現在,當我公開這段話時,我沒有違背阿納斯塔斯·伊萬諾維奇的意志。 至於事情的實際,我想,沒有理由對米高揚那番話的真實性發生懷疑。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斯大林血跡斑斑的受迫害者名單上,又添上了一個蒙難者,揭開了又一個殘忍的犯罪。 我想補充的是,關於李維諾夫從蘇聯駐美大使任上被解職有另外一種說法。其實質在於,在莫洛托夫1942年春的倫敦和華盛頓之行期間,西方大國,正如前文所述,承諾年內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但後來又拒絕履行諾言。這在英美社會各界引起了憤怒的浪潮。在美國舉行了各種示威、遊行等等,其中邀請了李維諾夫前往演講。自然地,他批評了美國政府的行為。在跟斯大林的某次談話中,美國大使哈里曼表示,羅斯福總統對蘇聯大使的類似講話不滿意。哈里曼補充說,大使不應該批評所在國的政府。 這看起來,是宣佈了李維諾夫為不受歡迎的人。對於本來就不喜歡李維諾夫的斯大林來說,找到了召他回莫斯科的藉口。可能,如米高揚所說,莫洛托夫的傾扎也起了作用。同時,美國人將大使趕出去,也刺激了斯大林。顯然,華盛頓認為,為了接替李維諾夫,將會從莫斯科派一個職位更高的人。但這裡,斯大林決定要給美國一個難看,採取了史無前例的步驟:將大使館的參贊安德列·葛羅米柯提升為大使了事。   。 想看書來
故宅瓦礫場(1)
我費盡周折回到基輔,家裡卻是一片狼藉,父母親早已經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