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一拋,這塊物體便高高的拋射了出去,從四面八方湧來的郢成藺逋叱親兵全部是面向外面,根本沒有注意到發生在他們身後馬車上的這一幕,甚至當那塊物體在他們頭頂爆炸的時候,所有吐蕃人都不知道這塊火藥包是從什麼地方拋來的。
從吐蕃大營最核心的郢成藺逋叱帳篷旁邊發生的這次爆炸因為是在吐蕃士兵頭頂上發生,雖然將所有人嚇了一大跳,但除了十多人被炸傷之外,沒有造成一人死傷,但給郢成藺逋叱和吐蕃大營中所有人造成的恐慌卻是無與倫比的。
“是祥符國的的火藥包。”
“祥符國大軍偷營。”
“戒備!”
而就在這個時候吐蕃大營各處不斷傳來某某大將,某某頭領,某某族老被刺殺的驚呼聲。漆黑的夜晚,混亂的吐蕃大營之中,所有的吐蕃士兵提著武器尋找來偷營的敵人,將刀架在他們各自手中的祥符國百姓脖子上,做好了隨時殺死祥符國百姓的準備,事實上一些脾氣暴躁的吐蕃人因為自己頭領或者將軍被殺,已經將他們負責看管的祥符國百姓殺了,這些祥符國百姓死前的慘叫聲,讓整個吐蕃大營更加混亂和莫名的緊張。而所有的吐蕃士兵看著漆黑的四周,有一種祥符國大軍隨時會出現的錯覺。
某一時刻,在某一塊篝火已經熄滅,可見度非常差的區域,兩隊吐蕃士兵相遇了,因為看不清彼此,他們彼此的精神又處於高度緊張之中,也不知道是哪一位或者多位吐蕃士兵最先忍不住向黑暗中的對方射出了第一箭,然後這兩隊吐蕃士兵黑暗之中自相殘殺就此開始。
黑暗之中,每個人幾乎都看不清其他人,且為了不暴露自己都不吭聲,更不說話,所以每個人都感覺身邊其他人都有可能是敵人,然後揮出了手中刀槍,即使有些人還存在理智,但為了自保,也不得不反抗,反抗即是拼殺。
這個時候,吐蕃將領和頭領被白滄海刺殺大半的後果體現了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了將領和頭領的約束和組織,很快,這種恐慌傳遍了整個吐蕃大營,上萬百姓瞬間被吐蕃士兵所殺,慘叫聲此起彼伏,更加增添了這種恐慌的氛圍,上萬吐蕃士兵在大營中胡亂奔逃,混亂已經擴充套件到大營的中間位置,更遠處無數熟睡的吐蕃將士被震天的嚎叫聲驚醒,在黑暗中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具體是什麼情況,甚至連方向都分辨不明白,但出於對未知的恐慌,對敵人偷營的恐慌,開始不知緣由的四處亂跑。
突如其來的打擊,加上不能視物加劇的恐懼感,再加上這些天本來吐蕃士兵不知不覺的已經生出自己一方根本打不過祥符國大軍的心理,如今所有吐蕃士兵都以為是祥符國大軍不顧百姓死活,全力來襲營,所以幾乎所有吐蕃士兵都已經失去了抵抗的勇氣。對於這些嗜殺、視人命為草芥的吐蕃士兵來說,祥符**隊為了消滅他們而不顧這些百姓死活其實比為了這些百姓而放了他們更容易相信和理解。
所有的吐蕃士兵都開始歇斯底里的尖叫逃命,在集體的惶恐中,開始還能保持冷靜的人也被驚慌的氣氛包圍,變得不知所措,除了郢成藺逋叱麾下嫡系的五千精銳因為將領沒有被白滄海殺死,緊緊圍繞著郢成藺逋叱的帥帳還能夠保持建制和理智之外,絕大部分吐蕃士兵都沒有建制,變成了散兵,更沒有了組織,有些人想著難逃一死,拼了命的殺死旁邊人,有些人則拼了命的尋找到馬匹,想逃走。
總之,在封建時代時有發生,最為恐怖的營嘯發生在了吐蕃大營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營嘯的情況與監嘯類似,在古代軍營之中營規森嚴,別說高聲叫喊,連沒事造造謠都有生命危險。而且軍營是地道的肅殺之地,歷朝歷代傳統的軍規有所謂“十七條禁律五十四斬”,士兵的都是提心吊膽過日子,經年累月下來精神上的壓抑可想而知。另外一方面大部分軍隊中其實是非常黑暗的,軍官肆意欺壓士兵,老兵結夥欺壓新兵,軍人拉幫結派明爭暗鬥,矛盾年復一年積壓下來,全靠軍紀彈壓著。尤其是大戰之前,人人生死未卜,不知自己什麼時候一命歸西,這時候的精神簡直處於崩潰的邊緣。
在歷史上,甚至有過一個士兵作噩夢的尖叫,於是大家都被感染上這種歇斯底里的瘋狂氣氛,徹底擺脫軍紀的束縛瘋狂發洩一通。一些頭腦清楚的傢伙開始抄起傢伙來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由於士兵中好多都是靠同鄉關係結幫拉派,於是開始混戰,這時候那些平時欺壓士兵的軍官都成了頭號目標,混亂中每個人都在算自己的帳,該還債的跑不了。中國古代軍隊就曾多次發生夜驚,也就是“營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記載營嘯的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