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下完成登陸,以大炮首攻,騎兵衝鋒,附以弓弩,日軍敗退,其將領少貳資時戰死。5月21日,元軍佔領對馬島、壹岐島。
元軍二度來襲、日軍臨陣敗退的訊息很快傳至京都,朝野上下再次陷入慌亂境地,一時間人心惶惶,京都官民瘋狂儲備糧食,以致無米可買。
日本後宇多天皇得到訊息後在神宮整整祈禱七天七夜,龜山上皇則派人到伊勢神宮許願“願意殉身以代國難”。
幕府執權北條時宗得知戰況的時間稍晚,他問計於南宋赴日僧人祖元大師,祖元要求他“血書大經”,北條時宗立即刺破手指以血寫經祈禱。這種行為對於戰爭的進展表面上看沒有關係,卻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本國民心。這大概就是宗教的厲害之處。
另一方面,面對元軍的繼續推進,日軍也加緊了防守部署。參加過上一次抗蒙戰爭的藤原經資依然任九州地區戰事總指揮,他動員了約四萬武士守衛沿海石壘陣地,甚至連其老父都披甲參戰。此外,四國等地的武士約六萬人也被緊急動員,以作為後續兵力補充前線。
顯然,元軍二次東征所面對的抵抗要超過第一次。
東路軍在首戰告捷之後,按照早先的部署,應於此地等候南路軍會師。
洪荼丘、忻都等將領,有搶功突進的衝動。並且他們從捉到的日本島民口中得知,日本已於太宰府西部六十里處進行戰備佈置。東路軍立即將這一情報向位於高麗合浦的“徵收日本行中書省”做了彙報,認為無軍應該乘日軍佈置未備之時乘勝進擊。日本行省很可能預設了這一計劃。
五 元軍二次東征——日本真的打勝了(4)
東路軍沒有再等待江南軍的到來,而是先繞過對馬和壹岐,於6月6日南下進攻博多灣。
由於鎌倉幕府早在首次遭受蒙古來襲之後,就在博多沿岸構築了石堤等防禦工事,而且有四萬日本武士嚴加守衛,元軍很難找到合適的登陸地點,於是轉而進軍守備相對薄弱的志賀島。
志賀島地形狹窄,使得元朝大軍團難以發揮優勢,反而使得日本武士單兵作戰習慣的優勢得以發揮。元軍在志賀這個小島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當天夜裡,日軍藉助夜色對停泊在志賀島沿海的元軍船隻發起襲擾,且偷襲成功,焚船而逃。
元軍自此加強了戒備。
日方的偷襲不但不能奏效,反而導致本國武士死傷慘重,隨即下令停止夜襲。但是像伊豫國御家人河野通有這樣的頑強武士仍舊堅持連續襲擾元軍。
6月7日黃昏時分,河野通有帶著兩艘小船對元軍船隻發起自殺式突襲。偷襲行動被元艦發現之後,一時間矢石如雨,河野通有五名部下立時橫屍船頭,其伯父也在隨後的戰鬥中負箭身亡,河野通有本人則被石弩擊中。
接下來的幾天裡,元日兩軍繼續發揮各自己的優勢進行對壘。面對大軍壓境,日軍不能將元軍逐出志賀島及其附近海域,但是元軍也未能成功突破日軍防線,登陸該島。雙方陷入了膠著狀態。
日本《八幡愚童訓》記載:“六日至十三日,晝夜合戰不休”。
元軍從高麗合浦出兵至今,已在船上連續生活一個多月。盛夏的酷暑和生存環境的惡劣使得元軍中開始蔓延傳染病,已有兩三千人病死。
在今津方面,企圖登陸的元軍也被駐防當地的薩摩、大隅等國的武士所阻止。
這時,同江南軍的匯合期限將至,忻都等將領經過商議,決定撤回壹岐島——該島是兩路大軍事先約定的會師地點。
雖然元軍進展受阻,但是日軍戰敗的流言卻在日本內地流行開來。在京都,甚至傳言“九州已經滅亡,不久就會攻打京都”。
東路大軍在壹岐島逗留一段時日之後,眼見與江南軍約定的會合期限已過,該島周圍卻仍然不見一隻帆影。
忻都召集眾將,進行了數輪磋商,尋求對策。
高麗籍大將洪荼丘認為形勢不容樂觀:“向約江南軍與東路軍六月望前會於壹岐。今南軍不及期,我軍先至,大戰者數矣,船腐糧盡,將其奈何?”
此時,洪荼丘已生退意,只不過沒有明說而已。但其他將領也拿不出好的主意,就連一向敢言的金方慶此時也不發一言。
十幾天後,金方慶才說出了自己的明確意見:“我等奉旨備三月糧,今尚有一月之糧,不如先待江南軍到,再合而攻之,必可破此島夷”。
金方慶的建議遂成決議。東路軍繼續固守壹岐島。
江南軍本應在6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