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護所內傳來一名無線電員的的報告聲。
而此時一名空軍技術員,則在試驗報告上寫下“共和12年1月211日,火龍王E型,第三十五式實區試驗。”
早在共和六年,西北空軍便裝備了以凝固汽油為填料地
,既在對俄戰爭中被廣泛用的“火龍王A型”,這種橡膠同時新增以及粉狀的鋁和四氧化三鐵作為混合填充物的燃燒彈儘管表現出色,但距離空軍的要求仍舊存在著差距,
早在共和七年,空軍戰時用於製造燃燒彈的供應就曾發生了問題,因而西北第二機械集團接到要求,開發一種使用其他替代材料地燃燒彈。同時出於擔心東南亞天然橡膠的供應在戰可能會發生問題,二機集團的化學家小組以及西化的另一個小組已經開始研製使用橡膠替代物作填充劑的燃燒彈,兩個小組都發展了不需橡膠地汽油混合物作填充物的燃燒彈。
最終研究出以化學物與汽油混合後得到的新型凝固汽油。其主要成分環酸、棕酸,汽油,混合在一起,就能產生一種類似凡士林狀地、黃色的、有粘性地糊狀物,這種糊狀物會粘到物體上慢慢燃燒起來。
這是一種理想的燃燒彈。這種凝成膠狀地汽油能夠粘到任何物體表面,如房頂、牆壁、人,而且一旦燃燒便無法被熄滅。
它不溶於水。如果人的手背上不慎落上一小滴,那你只能等著它自己燒完。如果你想用力將火拍滅,結果將導致手指連同整個手都被燒焦。
隨後空軍進而研製了B、C、D、E四種不同型號新型燃燒彈,主要成分是,以及粉狀的鋁和四氧化三鐵作為混合填充物。
前三者結構和成分的區別決定了不同的使用方式。由於B、C型重量比較大,具有足夠的穿透能力,適合攻擊大型建築物,而D則適合輕型建築,一般採用集束方式投擲——個D型燃燒彈用金屬帶固定在一起,投擲一定高度後保險裝置開啟後釋放開來,散佈面積比較大。穿透目標落到地面後,引信啟動使鋁和氧化鐵點燃,其熱量會使所填充的燃燒起來,溫度可達1300攝氏度以上。由於燃燒的特性,即使專門的滅火隊一時也很難撲滅。
不過,在此基礎上空軍仍然要求研製發展了更具破壞力的燃燒彈。要求並不簡單:不能使用任何稀有金屬材料,要比較小,既便是D型空軍尚不覺得滿意,小尺寸可以增加炸彈數目而大大增加火焰的散佈面積和滅火的困難,但又要求具有足夠的的重量以便能穿透房頂才燃燒。外殼要求薄且輕,但要具備足夠的強度以免再穿過房頂時過早破裂影響燃燒效果。
直到共和十一年1中旬,最初的產品E型彈終於在被製造了出來,重3公斤,直徑76毫米,長51厘米,沒有一般炸彈所具有的尾翼,到更像是一個拉長的罐頭。和D型一樣,也是採用集束方式投擲,到一定高度後分別釋放。
區別是E型採用了一根約76厘米長的布條來控制下落中的穩性和速度。在穿過房頂後大約3~5秒,所內建的延遲引信啟動後引爆內建的一個TNT藥塊,此時所填充的一些的顆粒會將易燃的填充物引燃,而TNT爆炸可以將燃燒的填充物可以噴射出30米遠,如果遇到可燃結構就能夠造成強烈而持久的火焰。
這樣一個小東西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眾多技術人員努力近兩年的結果,在隨後的幾個月中,透過對比試驗E型燃燒彈分別在四個試驗場進行的試驗非常順利,所有地一切都證明“科學技術就是戰鬥力。”,這句話誠不欺人。
“嗡……”
隱隱聽到空中傳來的轟炸機地轟鳴,一直坐在沙發上的鄭培林幾乎是猛的跳起來,快步走到觀察孔處趴在望遠鏡後,儘管早已透過照片瞭解了另外四個試驗場上令人鼓舞的試驗結果,但親眼目睹還是第一次。
加強編隊長機地王立鵬遠遠的看到目標出現在自己的視線內之後,立即向身旁的教官作出彙報。同時眼光朝機艙一撇,空中只能看到密集地轟炸機群,從另外四個基地起飛的四個轟炸機聯隊在一小時前與自己匯成一個大編隊。
五個轟炸機聯隊採用由轟炸機戰術部門制定的密集“盒形”編隊,這一編隊戰術是根據H…17型轟炸機強大武備系統而特別制定,可以充分發揮出其強大的自衛武器,一但有一架敵機試圖攻擊轟炸編隊,既可能正在同時遭受許多炮手的射擊,
“長官!即將到達目標上空!”
“知道了,一切按計劃進行!”柴世榮顯得很輕鬆,作為教官並不願意過多的干涉飛行,當然前提是在沒出問題地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