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城金藏》作為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之一,得到了精心細緻的保護。1949年入藏時,由於長期存放在潮溼環境中,當時的《趙城金藏》破損黴變非常嚴重,紙張粘連板結在一起,十之六七無法開啟。為修復這批文化瑰寶,自1950年起,中央政府在當時戰火硝煙尚未散盡、國家經濟狀況困難的情況下,特地撥出修復款項,並經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董必武、周揚同志親自批示,從琉璃廠請來四位師傅開展修復工作。香港佛教界也募集雲南紗紙和貴州皮紙資助修復。趙萬里先生精心籌劃修復工作,首次採用“整舊如舊”原則修復藏經。【~都市…文學~ WwW 。dushiwenxue。】經過16年的努力,到1965年,《趙城金藏》全部修復完成,被精心儲存在恆溫恆溼庫房和楠木書櫃中。
這個轟動全國的修復案例被無數圖書雜誌記錄在列,駱天也有深刻的印象,《趙城金藏》的修復工藝如下:
蒸:將因黴變粘在一起的經卷包上毛巾、外面再裹上紙,放在特製的籠屜裡用蒸。
揭:將蒸過的經卷外面的紙輕輕揭開,直到揭不開為止。然後再蒸,再揭,直到書葉全部揭開為止。
託:在揭開的書葉背面貼上一層紙,上牆繃平。
裁方:將託好的書葉裁成四方形。
接紙:將書葉按順序粘連在一起,
上褙:在書葉背面粘上褙紙,上牆繃平。
砑光:在褙紙上打臘,用石頭砑光。
裁齊:裁齊經卷的上下兩邊。
裝天地杆:在經卷首尾兩端加裝天地杆。
《趙城金藏》修復工作優點是工藝簡單、操作容易、省時省力。這些全是因為《趙城金藏》的數量多所決定的。《趙城金藏》共4814件,其中有很多受過潮長了黴的卷子急需修復,如果按照傳統方法把全部經卷的四邊都鑲上綾子或絹等絲織品,裝裱成精緻的手卷,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在當時的人力物力都非常緊張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由於採用了工序簡單的方法來修復《趙城金藏》,一方面提高了《趙城金藏》的修復的速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操作的難度。正因為如此,以區區4個人的力量,10餘年的時間完成《趙城金藏》全部的修復工作才成為可能。
對於《趙城金藏》的修復工作來說,最大的遺憾是修復期間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和資料。這一點非常可惜。前後10多年的修復工作,現在留下的只有一冊“金刻趙城藏修理簿”,記錄了自1949年7月14日至50年6月、54年3月15日至55年4月26日從書庫提取《趙城金藏》經卷400餘卷的記錄。此工作薄的字跡前後不同。
1949年至1950年的筆跡為墨跡,只記錄了每次從書庫取了幾種幾卷《趙城藏》經卷,並登記了經名和修裱以後的歸庫時間。而1954年以後的字跡為鋼筆書寫,記錄更為簡單,每次從書庫提書僅登記幾種幾卷,連經書的題名都沒有,使得我們現在要想了解一下當時修復的趙城藏的情況而無從下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趙城金藏》一共有4000多卷,其修復過程長達16年,而前前後後沒有留下一個字的工作記錄,一個字的檔案,這對於國內第一個大型的文物修復工程來說,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駱天想到真正的《趙城金藏》不由得心血澎湃,再看手上這一本,雖然是明朝的拓本,可是也是正兒八經的文物了,所以駱天才會認為主辦方下了血本兒,駱天將自己的答案寫在答題紙上,又是第一個交上了臺。
有了昨天的經驗,對駱天今天的表現,評委們淡定了不少,他們輪流看了一下答案,不動聲色,駱天此舉無疑給其他選手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駱天經過張奇偉旁邊時,掃了一眼,張奇偉拿到的是明代的精刻本——《監本四書——大學中庸》,看損壞程度比自己的要輕,再掃一圈其他人手上的古籍,駱天頭皮一毛,自己拿到的無疑是最難的一本!!
駱天趁其他選手還沒有提交答案,先自行研究起手上這本拓本了,這本拓本是將石刻上的經文用紙張印下來,拓本自唐朝起就已經出現,明朝的拓本就又其特點,修復工作正要基於此特點還有紙張的特點來進行。
正文 第五百八十九章 明拓
比起昨天進入到第二環節比賽的人,今天的人更少,不過六個人,悲劇啊,果然像黃立德所說,全國的古玩修復現狀堪憂啊,人才就能反應某些方面了,駱天拿著手上的拓本準備進入格子間裡,旁邊的格子間裡,正好是張奇偉,他衝自己一笑,然後大拇指朝上,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