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裡認識產生愛情,老年人在那裡不再孤獨。於是,社群而成其為社群。
我最近看了一個資料,使我產生了一些想法。二戰以後世界城市規劃界分成兩大流派,一派主張疏散城市的功能,比如倫敦1944年作的大倫敦規劃,針對的是當時倫敦在工業化時期出現的嚴重城市問題,特別是工廠進城造成的汙染,以及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問題。於是,倫敦當局就想辦法把工廠疏散出去,在市郊安排了一系列衛星城。這些衛星城和北京的不一樣,北京的衛星城因缺乏就業功能,白天是“空城”,大家都進城上班去了,晚上是“睡覺城”,大家趕回來睡覺了。
倫敦把就業的功能安排到衛星城了,這樣大家就願意搬出去了,中心區人口的密度就減少了。從那之後,疏散城市功能成為許多城市的方向。後來疏散成什麼樣了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疏散成美國西部城市那樣了,整個城市沒有了密度,不像個城市了,所以有人說洛杉磯是個偽城市。
於是,出現了另一個流派,認為城市應該緊湊的發展,應該有密度。
這兩種觀點不斷地交鋒,最近出了一本書,把雙方的意見都集中在一起,我看了之後,就想到了北京。
先說這兩種觀點是怎樣交鋒的。反對疏散的一方說,你們疏散那麼多功能出去,大家都得開小汽車了,能耗怎麼辦?大氣汙染怎麼辦?那些贊成疏散的人說,你覺得緊湊好,紐約倒是緊湊,但我想在紐約有個後花園,你能給我嗎?難道想要個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