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是有進步性,但到後來負面作用就越來越明顯,它是官辦,是衙門,所以的企業都是有級別的,官方安排各種職務進去,另外大家知道,是官的企業就少不了貪汙腐敗。包括一些頑固派,從前是反對的,後來一看這麼能來錢,那也派自己的人進企業撈錢了。這時,人們就覺得”洋務運動”逐漸喪失了它的進步性和合理性,而歷史的變化往往是透過一些具體的歷史事件反映出來的。
。。
中國:被延誤的現代化(5)
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爆發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慘敗,“洋務運動”最大的一個成果北洋水師——在亞洲是第一大艦隊,世界上都數得著的——全軍覆沒,人們就覺得”洋務運動”不行。
當然了北洋水師的覆沒有很多原因了,我稍微講一點。北洋水師建成之後,但有十幾年沒有更換過炮火,維修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慈禧早早的就預備錢要修頤和園過六十大壽。清政府晚期經濟非常困難,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就把修鐵路的錢和北洋水師的經費都停了,都用在慈禧個人身上了。我最近看李鴻章要錢的那些奏摺,那些奏摺的名字都不提要錢。慈禧反對學西方技術,但享受是要西方的東西,都是讓李鴻章幫著辦。所以李鴻章的奏摺裡提的都是什麼國外新東西在頤和園安裝怎麼怎麼好,最後提一句,哪兒哪兒還需要一點錢,看能不能撥下來。
一面是北洋水師的裝備十幾年得不到更新維修,另一面是西方火炮、艦載炮得到迅速發展。日本的艦隊比中國建得晚,但是他的火炮很發達,射得又準又快。
所以北洋水師的覆滅,是由那個腐敗的體制所決定的。
甲午戰爭慘敗之後,一些中國人就開始思考了,為什麼會有這種失敗?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一批人就提出了維新變法。我覺得這時中國變革的動力就從曾左李為代表的漢族官僚降到了以康梁為代表的級別很低的讀書人,這還是在體制內,康梁是體制內最沒有權利的一批人。這些人成為了中國變革的主要發動者。
康有為提出要學日本的明治維新,學習俄國的彼得大帝,做了很多宣傳工作。他很勇敢的一點是,甲午戰爭是被日本打敗了,又割地又賠款。但是康有為還提出學習日本,在民族義憤那麼強烈的時候,他提出要以強敵為師,以自己的敵人為師。在當時,敢說這個是冒了很大風險的。康有為透過種種渠道宣傳自己的觀點,組織了強學會等社團,他寫的那些書被一個高官看中了,推薦給了光緒皇帝。光緒皇帝看了,也被打動了,就想見見康有為。但是大家知道,光緒皇帝不是一個有權力的皇帝,而且清朝的定製,皇帝不能接見四品以下的官員。光緒皇帝想見康有為沒有辦法見,就委託了翁同和去見康有為,看這個人說得究竟怎麼樣。那次康有為表現了舌戰群儒的氣概,應答得非常得體,把帝黨的領袖翁同和——光緒的老師——說動了。翁同和回去就跟光緒皇帝說,這個人確實了不起,這樣在光緒皇帝和康有為之間,就建立起了一種聯絡。透過來回反覆的溝通,加上形勢也發展到那個時候了,光緒皇帝決定變法。於是有了戊戌百日維新運動。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戊戌變法過激。實際上我們看看,康有為他們在自己的文章中宣傳要立憲,要君主立憲。但是一到變法的時候,他們知道那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那些變法的法令沒有一條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不提這個。他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反對力量已經很大了。變法條令主要是發展工商,允許民間辦廠。中國從前是不允許民間辦現代化企業的。
康有為他們認識到新學不新,就是西方的那種學校在中國辦得很艱難,讀書人都不願意上西式學校,還要走科舉道路。他們認為這束縛了中國知識界的心靈,要廢除的話,應該廢除這個。但是在戊戌維新的時候,絕對沒提出這個。他說,我若是提出這個,就斷了天下讀書人的生計了,會群起而攻之的。我只能一步一步來,先改變科舉的內容,不考八股,改成考策論。
所以,這些提法很溫和的。
雖然光緒已經親政了,但是這時的實權還是在慈禧手中,哪個重大事件、決策,光緒都要到頤和園去請示慈禧。慈禧搞權術確實厲害,她開始對這些並沒有提任何反對意見,也沒有表示贊成,只是說你看著辦,你覺得對我們大清王朝好,就可以辦。但有兩點是不能變的,一個是禮儀不能廢,(可以看出中國始終把這個看得最重)一個是服裝不能變。餘下的你都可以看著辦。
以慈禧為首的後黨和以光緒為首的帝黨,一直在爭權奪利。帝黨主張變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