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還掌握著大權。為了積攢力量,他要忍。
經過三年的實力積累,武公三年(前695年),武公終於找機會殺了三父等人,夷滅了他們的三族。理由是,因為他們殺了出子。
三父這三個反覆無常的小人終於得到了應有的下場,死在了他們認為最懦弱的人的手裡。這一年鄭國的高渠眯殺了他的君主昭公。
殺了三父等人的秦武公立馬顯出他“武”公的本性。
武公十年(前688年),他馬不停蹄,又接連攻下邽、冀戎兩地,趕跑了居住在此地的戎族,並開始在杜、鄭兩地設縣,滅了小虢(guó,國)。
秦武公經過幾年征戰開始休養生息,發展經濟。這幾年各諸侯又出現了幾件大事。
十三年(前685),齊國人管至父、連稱等殺了他們的君主襄公,擁立公孫無知。晉國滅了霍、魏、耿三國。齊國雍廩殺死無知、管至父等人,擁立齊桓公。齊國、晉國成了強國。
十九年(前679),晉國的曲沃武公滅掉晉侯緡(mín,民),開始做了晉侯。齊桓公在鄄(juàn,倦)地稱霸。
二十年(前678),秦武公去世,葬在雍邑平陽。
這個秦武公第一個開了活人殉葬的先例。他死後還拽了六十六個人陪葬。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五章 短命的秦德公
第五章 短命的秦德公
武公死後沒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白,而是傳給了弟弟德公。秦德公即位時,恰逢齊、晉稱霸。這時秦的力量還不足以和齊晉相比,既然無法和他們爭霸,那就踏踏實實發展生產吧。
為了更加放心的發展生產,他還把國都遷到了雍城大鄭宮(今陝西省鳳翔縣)。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遷都於此是正確的,自此後秦的子孫一直髮展到了飲馬河。他遷都後不久,大臣梁伯、芮伯迫於壓力而前來朝見秦君。
這在當時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件事所造成的轟動效應,不次於現在的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訪問了朝鮮!
秦國在當時的地位類似於今天的朝鮮。孤傲而又孤立。在主流國家齊國、晉國等眼裡秦國是蠻夷之族,在蠻夷之族西戎眼裡秦國又是一個眼中釘肉中刺,是文明世界裡派來的奸細。因此秦的地位無疑是裡外不討好的。
這種地位養成了秦人強大而又孤傲,重然諾而又灑脫不羈,嚮往文明而又好爭強鬥狠,強悍而又敏感多疑,知理而又不拘於理,崇尚制度而又過於相信武力,豪氣干雲而有貪婪無度的民族性格。這種性格始終貫徹於秦國建國而至於稱霸最後統一中國的整個過程。
秦德公初次確定了秦國的三伏節氣。這三伏是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總稱。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確定三伏的日期要從干支紀日法說起。所謂干支紀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來記載日的順序的方法。天干又稱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稱12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將天干與地支順序搭配可得到60個干支“對子”。這樣,三伏就是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這段時間,按節氣一般都出現在小暑至立秋後,即7月中間到8月中旬的一個月裡。此時,地面儲存的熱量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氣溫最高、天氣最熱。末伏以後,天氣逐漸轉涼,便進入秋季。
不要小瞧了秦德公的發現。這是秦國由蠻荒民族向文明國家過度的標誌,是秦國由一個靠征戰劫掠的民族向農耕民族過度的標誌。自此後秦國由奉旨搶劫開始向農耕立國過度。這使秦國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此後秦國靠農耕和征討逐漸征服了整個中國。
秦德公實際上是準備甩開膀子大幹一場的,可惜天妒英才,秦德公在位兩年就去世了,或許如果他不去世的話,他有可能會做出一番大的作為。至少他採取的政策是正確的。正是他和武公的近十年的所採取的和平發展的政策給大秦的稱霸奠定了基礎。
德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宣公即位。
第六章 奉行和平發展政策的宣公和成公
秦宣公即位後的第一年(前675),即碰上了周王朝的宮廷政變。衛國燕國攻打周王室,把惠王趕出了朝廷,擁立王子穨(tuí,頹)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