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劉邦就不會這麼傻。

與項羽的戰無不勝一路凱歌相反,劉邦一直都不怎麼順。當然,劉邦也不是沒打過勝仗。秦都咸陽是他攻下的,秦王子嬰是向他投降的。按照當初的約定,“先入咸陽者王”,劉邦原本理所當然地應該為天下之主,至少也該當一個關中王。但是怎麼樣呢?還不是隻好將咸陽拱手相讓,一任項羽去燒殺掠搶,自己則忍氣吞聲地去當漢中王。顯然,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有實力才有發言權。劉邦實力不如項羽,因此雖然有“道義”(先入關中,滅秦受降,約法三章,秋毫無犯),也只好閉上自己的嘴巴。

的確,如果個頂個地進行比較,劉邦處處不如項羽。不但家族背景有天壤之別,便是個人素質也不可同日而語。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攻城則城池皆破,殺敵則敵膽盡喪。劉邦會幹什麼?就會喝酒嫖女人。在整個舉兵滅秦和楚漢相爭的過程中,沒有一個計謀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沒有一座城池是他自己攻下來的,也沒有一場戰鬥是他親自指揮的。他惟一的本事,就是問張良、韓信、陳平他們,“為之奈何(可怎麼辦呢)”?可以說,同項羽相比,劉邦一點能耐本錢也沒有。難怪項羽會在骨子裡看不起劉邦了:這種東西,也配和我爭天下?

一 貴族與流氓(6)

說起來劉邦的成為領袖,至少開始時有一半是運氣和僥倖。二世元年,陳勝起義,天下震驚。各地方豪傑一哄而起,雲集響應,“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奪縣自立成為一時之時髦,劉邦所在的沛縣也不例外。然而殺死沛縣縣令以後立誰為主卻成了問題。依地位、資歷、人望,似乎應該立蕭何或曹參。蕭何是沛縣獄掾,曹參是沛縣主吏,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行政能力的人。然而蕭曹二人都是文吏,比較膽小怕事,心想這領頭造反弄不好可是殺頭滅族的罪,還是讓那天不怕地不怕的痞兒無賴劉小去幹為好。萬一事敗,咱充其量不過是個“脅從”,當不了“首惡”。由是之故,劉邦這才當了沛公。

這個看起來偶然的事件其實有著必然。薩孟武先生說過,在中國歷史上,奪帝位者不外兩種人。一種是豪族,如楊堅、李世民是。一種是流氓,如劉邦、朱元璋是。文人是沒有份的。文人既不敢起這個心,也沒那個力。即便參加造反起義,也只能攀龍附鳳,跟在豪族或流氓的屁股後面,當個軍師,做個幕僚,出點主意,使點計謀,斷然是當不了領袖的。所以楚漢雙方的首領,只能是豪族項羽和流氓劉邦,不會是蕭何、曹參,也不會是范增、張良。

文人為什麼當不了造反皇帝呢?因為造反起義,爭奪地位,說穿了,是一場豪賭,非有天大的膽子不可。這個膽子,又與本錢有關。本錢特大的敢賭,一無所有的也敢賭。豪族敢賭,是因為本錢大,輸得起。流氓敢賭,則是因為沒本錢,輸不怕。不就是失敗了沒好果子吃嗎?我本來就沒吃過好果子。幹他一下,沒準還能撈他兩個吃吃,豈不賺了一票?《水滸傳》裡寫吳用策動阮氏三雄造反,阮小七便說:“若能夠受用得一日,便死了也開眉展眼。”因此但凡有此類機會,真正一無所有的流氓無產者都是像乾柴一樣一點就著的。幹嘛不去?不去白不去。

文人可就要三思而行了。文人都是聰明人,而聰明人從來就成不了大氣候。聰明人遇到事情,往往想法比較多,想得也比較細。等他前前後後都想妥帖了,沒準機會也過去了。即便機會沒過去,他們也多半不會幹。因為文人也是有本錢的人。這本錢比豪族少,比流氓多,不多不少,很是尷尬。他們多半有些薄產,有些家小,妻溫良,子懦弱。熬一熬,也許能混個士紳。再不濟,也能混個溫飽。要他們拿這一點小本錢去豪賭一把,捨不得也豁不出去。所以只有吳用這樣的光棍才會落草為寇。而吳用輩之所以“下海”,則又因為他們的本錢之一是知識學問。知識學問是要用的。不用,就等於沒有。怎麼用呢?一是賣給皇帝,去當國師;二是賣給強盜,去當軍師。當然最好是賣給皇帝。如果賣不了,就賣給強盜,反正不能閒著。何況“成者王侯敗者寇”,過去的強盜也可能變成皇帝。苟如此,豈非開國之勳?這便是起義軍中又總有文人摻和的原因。總之,文人總是要“仕”的。治世,則仕於朝;亂世,則仕於野。挑頭造反,則不可能。

流氓就不會想那麼多。流氓什麼都沒有,卻有膽量。而且,正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就只有膽量。你想吧,他們沒有家財,不怕破產;沒有職務,不怕罷官;沒有地位,不怕丟人;沒有知識,不怕說錯話。那他們還怕什麼?怕死?笑話!誰不會死?不就是死無葬身之地嗎?我本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