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闢事業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與時常出現在娛樂版頭條的明星身份相比,六叔或許更鐘意被視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jīng通業務、市場敏銳度極強、對成本錎銖必較,老一輩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邵逸夫並非出身於貧苦人家。他的父親在上海擁有一家頗具規模的顏料公司,可邵氏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全數進了娛樂圈。他於1926年追隨兄長赴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由職位最卑微的電影放映員做起。由於當時邵氏剛起步,並沒有自己的電影發行網路,他只能自己挑著裝影片和器材的擔子跑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每個角落,到有華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至上世紀60年代,邵逸夫的影視王國頗具規模,他的勤勉卻不減年少。據說他至古稀之年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著名導演張徹在邵六叔的手下工作過,他寫的書中回憶說:“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他坐的勞斯萊斯是名貴豪華的車,車裡有酒吧,他改裝成小型辦公桌,連途中的時間都不浪費。”
就商人而言,六叔也算是魄力過人、決策果斷。他從上世紀20年代與兄長一起打拼三十餘年,已在南洋積累了相當的身家,卻仍選擇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創業”;至20世紀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電影業,轉向進軍新興的電視行業時,已年過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創出的那一番業績,六叔的毅力也值得今rì受困於轉型的香港後生景仰。
拍電影、賣電影的人大多喜歡以“文化人”自居,六叔倒願意誠實地承認自己是一個生意人。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產的影視作品“媚俗”,缺少藝術價值,產量大、傳世少。但僅以商業價值而言,專走小市民路線的“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近二十年;常被斥為盛產肥皂劇的TVB,也能常年坐擁本港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之首在營商方面,六叔則與所有對成本錎銖必較的香港老闆並無差別,他甚至為此鬧出了笑話。
六叔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可以說,他在香港的影響力源自於他的影視王國,而他在內地的口碑則主要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
早在1973年,六叔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而今年,也就是85年,聽說六叔打算向內地捐贈一億人民幣,用於支援國內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對於六叔的這一行為,林宇還是很佩服的,也正是他這一舉動,才讓國內的民眾那麼熟悉他的大名,只是那些錢到底有沒有用於慈善事業就無從考知了。
林宇看著上輩子只能在電視裡面見到過的老爺子們,現在卻直接面對他們了,幾乎都抑制不住心裡的激動,面對著老爺子們那淡定從容的威嚴,林宇還是壓抑住了心中翻騰的情緒,很有禮貌地向幾位老爺子一一的問好。
他的姿態倒是讓在座的幾個上了年歲的老頭子有些驚訝,他們都是些什麼人?在商場打拼了幾十年的老狐狸,各個老jiān巨猾,早看出這個少年的歲數不大,似乎也沒經歷過這種場合,可他那表現出來的沉穩、淡然和不卑不亢的氣度,而且竟然隱隱流露出一種上位者的氣質來,都不由讓他們大感驚訝。誰家能夠培養出這樣出sè的少年?反正他們從未見過,難怪霍老爺子和李超人會對這年輕人如此推崇,果然不一般。
這些老人各個都是家財萬貫,身邊從來就不缺美女,可美麗的女人看的多了,歲數大了,這方面的心思自然也就淡了。倒是這個小傢伙,讓幾個老人都有了點興趣,幾人相視一笑,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相同的心思。
曾老爺子看了看林宇,然後呵呵笑道:“看來今天沒白來呀,老霍,你這個晚輩很不錯呀”
曹老爺子也笑著說道:“活了這麼多年了,我自覺地也算得上是識人無數了,但是像這樣有氣質有風度的少年我還是很少見的,最起碼滿大廳裡面的那些公子〃》少爺門就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我很好奇,老霍,你這個晚輩是什麼人培養出來的?真是不一般,不一般。”
其他幾個老人家也都點頭附和。的確,林宇的年齡和表現出來的氣度風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起來,其實就是很不協調,甚至有些矛盾。可就在這矛盾中,卻展現出非凡的魅力出來,讓他們很是欣賞。
得到這些老爺子的讚賞,這是其他人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即便林宇心理素質再好,臉皮再厚,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