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小說:富蘭克林傳 作者:想聊

10月中,富蘭克林偕同三名皇家學會會員來到了朴茨茅斯,在一個颳風的日子裡,乘坐一隻大艇②和一隻駁船從哈斯拉爾醫院和吉爾凱克爾附近的一個地方之間駛離海岸14英里,他們一行中的一組人在吉爾凱克爾附近那地方留在大艇的對岸,以便觀察海浪並作記錄,另一組人乘駁船從大艇迎風駛出到距大艇也是14英里處,然後向海面倒油。但是,這次實驗的主要方面未能成功,因為從岸上沒有觀察到覆蓋了油的海面與附近海面有什麼不同。然而在大艇上的人們包括富蘭克林,卻觀察到倒油的駁船處到大艇之間出現了一整塊平靜的海面——

①普林尼(23—79年),古羅馬學者。

②大艇,商船上最大的艇。

富蘭克林為了有利於未來的實驗,這樣對失敗作了解釋:一是海水受風的作用而起波浪,風的作用會持續不斷影響海水;二是時間長一些,效果可能明顯一些;三是倒出的油數量可能不夠。這些結論是在詳細分析了海水在風的推動下湧起波浪的原理後作出的。

富蘭克林的這篇報告在皇家學會宣讀以後,於1774年6月2日發表在學會的《會議記錄》上。11月,它又在巴黎的一家刊物上發表,從這家刊物,它被譯為荷蘭文。這一實驗後來在曼徹斯特、伯明翰和裡頓的小範圍的實驗中獲得成功,但都沒有達到富蘭克林的“大範圍實驗”的規模。

在這一時期(1772年8月),富蘭克林被法國皇家科學院接納為“外國會員”。

★“赫金森信札”事件

與富蘭克林在英國乃至歐洲的學術圈子裡廣交朋友、聲名大長同時,英國政界的最高當局英王和內閣對他卻懷有另一種感情。

他們看出,這個美洲殖民地的代理人不斷地向他們申言殖民地人民的權利,英國政府的任何政策凡涉及北美殖民地利益者,都會使他警覺並積極採取行動,或遊說於各方面要人家中,或撰稿於報刊動員公眾輿論,措辭儘管永遠不失分寸,卻絕不讓步。此外,內閣中近來頗受英王寵信的諾思勳爵是希爾斯伯羅的朋友,希爾斯伯羅對富蘭克林的仇恨心理以及為朋友鳴不平的願望都影響了諾思對富蘭克林的個人觀感。英國當權者決心要將富蘭克林從英國政壇和英美事務中驅除出去,問題是需要時機。

1773—1774年之際,機會出現了,這就是當時頗為轟動的“赫金森信札”事件。

“赫金森信札”指的是麻薩諸塞州州長托馬斯·赫金森於1768—1769年寫的6封信和首席檢察官安德魯·奧利佛於1767—1769年寫的4封信,收信人看來是在格蘭維爾和諾思手下工作的英國官員托馬斯·惠特利。赫金森和奧利佛身為麻薩諸塞人,卻討厭並破壞當地的民眾組織,在1765—1766年期間反對印花稅法案的鬥爭中,波士頓的人民群眾一怒之下,毀壞了他們的房屋。不久後身任副州長的赫金森和任州秘書的奧利佛在給英國官方的信中多次建議對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鬥爭實行高壓政策,赫金森認為“必須對所謂英國式自由來一番改變”,奧利佛則主張“王室的官員應制定獨立於州議會”的措施,等等。他們的信寄達惠特利手中後,被轉呈格蘭維爾、諾思等內閣大臣,他們的建議和主張對1768—

1769年英國當局對北美殖民地的高壓政策勢必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證實了波士頓反抗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塞繆爾·亞當斯關於殖民地內部一些有地位的人如赫金森直接或間接地同英國最高當局有秘密通訊聯絡的懷疑。

這些信被一些內閣大臣閱過後,因為托馬斯·惠特利已於1770年6月死去,所以沒有還給惠特利,而且落到其他人手中。這些人把它們轉到了富蘭克林手中。至於這些人的姓名,富蘭克林為了信守諾言,始終沒有披露。

富蘭克林拿到這些信看了以後,認為應該讓麻薩諸塞的領導人知道信中的內容,以便讓殖民地人民瞭解他們的鬥爭目標應該對準誰,讓反抗鬥爭逐步升級的北美殖民地革命運動的領導人和群眾意識到英王和英國內閣是誤信了這些人的報告和建議,才對殖民地使用鎮壓手段的。歸根結底,富蘭克林的目的是讓雙方消除“誤會”,以保持英帝國的聯合與統一。這樣,富蘭克林在1772年12月2日給庫辛的信中談了自己對此事的看法,並將10封信的原件寄回了波士頓。

在此事事發之前,英國內閣對富蘭克林日益懷有敵意。1773年7月的一天,富蘭克林在他的朋友、英國郵政總監勒·迪斯賓塞家作客,諾思也在那裡。富蘭克林後來寫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