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有豐功偉績的人。說他英勇無比,為何和黃忠一個老頭不分勝負?說他膽識過人,為何長坂坡上他不留下墊後?至於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和他的高義也沒什麼瓜葛,只不過是仗著蜀國的威勢膽子大了罷了。
又說到高義就不能不談到荊州的事。孫吳曾多次派使者拜訪他,當然是為了討回荊州,都遭到他的大罵而歸。本身劉備借荊州就是一件很沒有道理的事情,而他卻一直理直氣壯,好象是人家不講理。這和無賴好象沒什麼區別。孫權誠意的要和他聯姻,他卻把人家整個東吳羞辱了一番,這對於孫劉聯盟絕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難怪後來吳攻擊了荊州。
敗走麥城後,他還是為了高義而不肯投降。孫權可不吃這一套,乾脆殺了他。他既然能在曹操那暫時折屈一下,為何在孫權這就不能再“委屈”一下?他不知道,因為他的“高義”,劉備昏了頭,更使蜀國陷入了極大的危機!
關羽成了神話,但是神話的東西有多少真實的呢?
忠烈別說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首《過零丁洋》唱出了忠君愛國的情懷,表現出豪烈之士的頂天立地。寧死不屈的忠,驚天動地的情!這是一首民族之魂,這是一句慷慨之歌。
縱覽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忠君愛國之士很多很多。可是“忠而未必信”。這就是忠臣之所以成為烈士的原因。春秋“伍員流於江,長弘死於蜀”的悲劇也就是在如此的環境之下發生的。這些忠烈的豪情天地為之動容,卻又總抵不過奸佞的幾句讒言,感動不了君王的心。
六月飛霜,那是鄒衍的冤屈;汨羅泛浪,那是屈子的哀愴。漫天飛雪掩蓋了忠臣的軀體,卻又被那些悲壯的鮮血染得通紅。忠臣是一種賭注,君王才是真正的法官。信與不信那是君王的心,而忠烈的滿腔熱血卻始終要撒向這顆不定的心。
即使他們知道君王在犯錯誤,他們也只能屈服於淫威之下。所謂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就像岳飛,明明知道皇帝要殺他,也只得放棄大好時機,而去冤死。這是一種悲哀,是忠臣的迂腐,是忠臣的悲哀,但這更是皇帝的悲哀,一個名族,一個國家的不幸。
千刀萬剮之下,崇禎皇帝殺掉了唯一能夠抗清的袁崇煥。這便是一種不幸,民族的不幸,皇帝的失敗。殺掉忠臣便等於斷了自己的受忠之道,忠烈也就變得韜光養晦,明哲保身了。可是仍然存在著那麼多的忠烈,在敵人刀下寧死不屈,但是他們卻又著實的迴天無力。這是一種明志,還是一種違天。他們忠的始終只是皇帝,是皇朝,而不是人民。
和平年代,那些欺壓百姓的大老爺,在戰亂之下卻也能變得骨頭很硬。這讓我們很是不解,他們是忠烈,還是奸佞?他們對老百姓毫無情面,是老百姓心中的惡魔;但是他們又對君王無比的忠誠,是君王的寵幸。他們的一生很是矛盾,卻又是很暢快,因為他們把握住了升官發財之道,卻又失去了真正的“忠”。他們的忠誠是“小忠”,失去了忠誠的真正意義,只對君王的忠誠,對於國家而言,還得要看君王是明智還是昏庸。
亡國的忠烈是一種高尚的明志,但又是一種無意義的徒勞。整個歷史已經開始改朝換代,他們卻仍然幻想著去改變,他們往往成了社會動盪的發起者,無益於國家,更無益於人民。他們是忠君愛國,可他們忠的是已經在奢華腐敗中死去的君主,愛的是已經倒塌的國家。他們帶著崇尚他們的人民扮演著阻礙歷史發展的角色,結果只能是滅亡。
但他們真的很悲壯。悲惋之中,讓我們為他們而感到可惜,如果把這份忠心獻給新生的國家,獻給人民,那可是民族之福啊!可是他們的志向只有一個,就是抵抗,寧死不降!
歷史是殘酷的,但又是合理的。愚忠的心理只能讓後人敬仰,卻終不能去效仿。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簡評魏信陵君
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有四位有名的公子。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以及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而在《史記》中從司馬遷的描述和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特別推崇信陵君的。“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絀於不肖,唯信陵君能為之。”可見他對信陵君的評價之高。
信陵君非僅僅是魏國的宰相,他的王子身份托起了他在整個魏國的信望,再加上他並不以此而驕的性情,謙和禮讓,其君子氣概油然而生。也許對於一個地位低下的人,他們禮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對於他這樣一個聲望名利高高在上的人,能具有如此情懷就真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