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了甩給在座眾人看。
藩鼎此時走進來,林縛瞅著他眉頭不經意的一蹙,想來永昌侯府內部的人對這個放/蕩形骸、整日宿於妓館不歸侯府的世子也無好感,不理會藩鼎,只笑著跟元錦秋說道:“不知道世子對雜學匠術此等微末之學術感興趣……”
“現如今盜匪叢生,錦秋一直很是困惑,不知是教化無力還是倉廩不實?”元錦秋問道,“雜學匠術雖給世人視如微末之技,卻非不是一個途途。”
“世子有此疑問令明轍大惑,”陳明轍出現在門口,徑直接過元錦秋的話,“假使流民知教化,守故土耕種不棄、知長幼倫序,何來盜匪如雜草蔓生?”
陳明轍仍當今皇上親點的狀元,算是天子門生,又是正七品宣德郎的散官,他突然接過話去,以元錦秋永昌侯世子的身份也不能說他無禮。看著馬維漢、高宗庭都站起來作揖相迎,林縛心裡不願,也不會表現太無禮,站起來拱手笑道:“狀元郎也想過來叨擾一杯水酒?”
“林大人覺得我所言如何?”陳明轍咄咄逼人的看著林縛,說道,“不過以林大人在江寧所傳的名聲,多半也不會認同我輩之言的。”
“宣德郎乃今科狀元,聖上都認可你天下文章第一,你說什麼便是什麼,別人哪裡能反駁得了?”林縛輕笑一聲,也不再理會陳明轍,便坐了下來。
陳明轍見林縛擺出一副懶得跟他說話的姿態,令自視清高的他難以忍受,臉色陰鬱,眼睛瞥過站在林縛身旁執壺的蘇湄,沒有吭聲。他身後人卻按捺不住,暴牙青年在竹堂受到挫折,沒有膽氣再竄到前頭來,一個黑臉膛的書生從門口擠進來,衝著林縛說道:“客人臨門,宣義郎徑自坐下,未免太失禮了……”
“不妨用你們三寸不爛之舌說得我守禮便是,且看是你們舌頭爛掉,還是我屁股抬起來,”林縛冷笑一聲,極用譏笑之能事,說話也是惡毒,再也不看門口西溪諸人,轉頭與元錦秋笑道,“我還在想世子因何給西溪學社轟出來,此時略知一二了。先賢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先有‘倉廩足、衣食足’的前提,才可談教化,使知禮節、榮辱。這種道理雖說簡單得很,但是不知稼穡、不識五穀者焉能知之?中州大飢時,饑民易子而食,難道僅僅用一句‘人心不古、世道沉淪’就說通的?西溪諸子,好談虛言、空究義理,學問再大,對當前艱難之國事、緊急之世務有幾分助益?”
林縛這些話極不客氣,陳明轍等人臉色難看之極,要不是林縛身佩腰刀,河口、暨陽諸戰,又使他的武勇之名傳開,不然他們早就捋起袖子衝進來跟林縛幹架了。
元錦秋大呼痛快,覺得陳明轍等人站在這裡甚是礙眼,吩咐藩鼎道:“這些人不請自來,甚是礙眼,將他們轟將出去。”想一報當初給從西溪學社轟出來的仇。
藩鼎眯笑著眼睛,嘴裡說道:“和氣為貴,治學之爭,是鼎盛氣象,大家都不要因此傷了肝火。”
元錦秋見使喚不動藩鼎,也習以為常,從蘇湄那裡接過酒壺,給林縛斟酒道:“這是錦秋有生以來聽到最痛快的一番話,你且坐好,請讓我敬你三杯酒,就為這番痛快之言。”
林縛也是痛快的將酒杯推到前面,讓元錦秋斟酒,心裡想永昌侯元歸政正值壯年,元錦秋與其父關係惡劣,也使得侯府上下不把這個世子當回事。但元錦秋與元歸政因何關係惡劣,卻不是外人能知道的。
元錦秋雖說放/蕩形骸,甚至跟長輩沐國公爭寵名妓陳青青,成為江寧城裡的大笑柄,他身上卻非紈絝氣,說起來,他雖尊為永昌侯世子,言行甚至還不如平民自由,放/蕩形骸也許是他所能表現出來的反抗意志。
陳明轍等人給氣得不成樣子,罵了又不過,打又打不過,負氣甩袖而走。馬維漢、高宗庭等人依舊十分守禮的站在那裡恭送陳明轍等人離開,當然不會因為林縛請他們吃這頓飯,與陳明轍等人關係搞惡劣。
說起來馬維漢、高宗庭等人還覺得林縛這番話說得痛快之極,也極合他們的心思。
馬維漢、高宗庭都是讀路並不成功,才走幕賓這條路。雖說也給王學善、李卓薦了功名,散階也有六七品,但與門蔭跟科考相比,“推舉”不是正途,多少有給科考出身或門蔭出身的正途所看不起。
出於這種身份,馬維漢、高宗庭對西溪學社所推崇的那一套空談虛言的理儒之學天然排斥,再說他們在理儒上的學問也是弱項,恰恰是他們的務實精神、過人的能力與才幹,才使他們受王學善、李卓器重。林縛這番話說得他們心有慼慼焉,只是此時各為其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