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華三十年,正月初一,十三歲的於小靈回到了闊別三載的北京城。
初一的京城,家家大紅燈籠高高掛,新帖的春聯紅得映人臉,街道上行人稀少,可進了衚衕,卻隱約能聽見家家院牆裡嘻嘻哈哈,熱熱鬧鬧。
於家二房眾人,本想趕在初一之前回到木魚衚衕於家的,可緊趕慢趕也沒能趕上。於小靈抬頭看見同一派喜慶氣象格格不入的於府,止不住嘆了口氣。
他們這般著急忙慌的回來,確實是有不得已的原因。
去歲秋,江浙一帶秋雨連綿不斷,兩條大河決了口,流民散佈。皇上臨時委派於清松到江浙一帶疏浚河道,監督河工。
於清松一刻不敢耽擱,也一刻都不敢鬆懈,歷時兩個月終於將江浙一帶幾條大河修繕一遍,強力遏制了江南的水患。可惜天妒英才,他這豐功偉績未及等到皇帝大加封賞,經因連著幾日幾夜不眠不休,猝死在了任上。
於清松為江浙百姓獻了身,訊息傳至京城,於秉祖一口氣沒上來,突發中風,臥床不起。
苦熬了兩個多月,如今的於秉祖只能用人參吊著氣了。這般情形,正好到了於清楊任滿之時,為了見老父最後一眼,於清楊卸了任,領著一家妻小連夜奔回京城。
於家上下一片慘淡,於小靈來到於秉祖房裡給他請安。
三年不見,如今的他哪裡還有往日風流瀟灑的模樣,整個人瘦的脫了形,面頰深深地凹陷下去,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來。
廖氏一點也不比他好,老了十歲不止,眉間那道痕跡,越發深深嵌了進去,渾身散發著,在黃連汁水裡浸泡的苦意。
於清楊早已跪在地上,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於小靈哭不出來,可也覺得眼眶發熱,胸口發悶。
老年喪子之痛,一般人哪裡承受的住,於小靈看著氣息奄奄的於秉祖,不用翻閻王爺的生死簿,也知曉他壽數將近了。
她輕手輕腳退出於秉祖的屋子,看見了剛趕過來的一姐一妹。
於小露還是那般乖巧懂事,看見於小靈站在門口,想熱情地上前拉她的手,可想起身邊披麻戴孝的人,只能朝著於小靈眨了眨眼。
披麻戴孝的人,當然是於小霏。
於小靈見她過來,周身散發著陰冷的氣息,一雙大大的銅鈴眼空洞地不知看向何處,聽於小靈張口喊了句“大姐姐”,她才聚了目光,冷冷地定睛看了於小靈一眼,沒說什麼,也沒回禮,錯過她走了過去。
“二姐姐,你別生氣,自從大伯父走了,大姐姐就那般了。”於小露過來拉了於小靈的手,安慰道。
她早已長了比於小靈還高出一小截,這幾年在京裡白了不少,身上添了書卷氣,一眼望去便是大家閨秀了。
於小靈知她好心,反過來握了她的手:“我沒什麼,反倒是你,這幾年沒少吃苦吧?”
這話說到於小露心裡去了。她是於家庶子的女兒,離了父母來到嫡祖母手下混日子,便是有個親生祖母照應,也免不了吃虧。
往年於小靈還在的時候,尚能對她有個照應,可二房一走,於小霏又是那樣的目中無人、盛氣凌人,於小露跟在她身後,能有什麼好日子過呢?
“二姐姐回來了就好。”於小露不知道說什麼好,勉強勾了勾嘴角,握緊了於小靈的手。
後邊又有人過來了,是於霖。
於霖今歲也有八歲了,細細瘦瘦的身板看似經風就倒,可比起於小霏的陰冷,於霖更多的是疲憊和悲傷。
“二姐,三姐。”他喊道,又跟於小靈正經見了禮。
於小靈連忙扶起他來,見他眉目間隱隱透著幾分堅毅,微微詫異,轉念一想,又明白過來。
於霖到底才是於家的長房長孫,便是於清松撒手去了,於家往後暫時交到於清楊手裡,可終究,還是要交還給他的。這份重擔,於霖這個細弱的肩膀,必須要挑的起來。
“三弟進屋去吧,父親和大哥、四弟在屋中。”於小靈不知說什麼好。
於霖規矩應是,欠身往屋裡去了。
“二姐姐,我讓我娘吩咐廚房給你做了銀耳羹,這些天干冷的厲害,姐姐定然難受的緊。”於小露捏了捏於小靈的手心,說道。
於清松去了,於秉祖又病了,於清楊一家遠在西北,於小靈的三叔於清槐帶著妻子孟氏匆匆進了京,置辦喪事,照顧老父,勉力將於家撐了起來。
崔氏和廖氏都病的不輕,照顧自己還來不及,中饋自然壓到了孟氏和黃姨娘頭上,想必這幾個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