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遼軍只得提出議和。雙方於十二月初達成停戰協議,宋朝派使曹利用與遼國蕭太后進行談判。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合約規定:遼國歸還佔領的宋朝土地,宋朝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當時宋年收入一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三千萬以上。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這次合約史稱“澶淵之盟”。
狄青不為出身悵
面涅將軍:
狄青字漢臣,是北宋的名將。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兄長與人鬥毆,代兄受過參加了軍隊。後來狄青在與西夏的戰爭中英勇作戰、屢立功勳,最後做到了樞密使的官職,成為了宋朝最高的軍事長官。由於宋朝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士兵地位非常低微,為了防止逃兵,臉上都被刺了字,古語稱之為“面捏”。狄青身居要位,臉上卻依然留著刺青。宋仁宗曾經勸說狄青將字用藥把字除去,狄青卻堅決不肯,並說:“陛下你提拔人才不計出身,為臣留著這些刺青,要讓士兵們看一看應該如何去做。”後來有人拿著一副狄仁傑的畫像找到狄青,對他說:“將軍既然姓狄,不如認狄仁傑為先人好了。可以抬高自己的出身。”狄青卻說:“我不過是幹出些起色,怎麼能亂認是狄公的後人。”堅決地拒絕了這件事。
文正岳陽悲天下
慶曆新政: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宰相。范仲淹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在他的《岳陽樓記》中曾提出過“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理想。宋朝由於採取了強幹弱枝的政策,造成了官僚過多,行政效率低,人們生活苦難。公元1043年,范仲淹與富弼在宋仁宗趙禎的授意下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一系列的新政。由於這次改革發生在慶曆年間,史稱“慶曆新政”。 這些新政清減了官僚,提高了行政效率,鼓勵了生產。但由於慶曆新政觸及到了整個士大夫層的利益,改革受到了他們的堅決反對。公元1045年,范仲淹和富弼等人先後被被排擠出朝廷,各項改革措施也被廢止。
歐陽劃沙藝業成
沙地習書: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歐陽修出身貧寒,很小的時候父親就亡故了。歐陽修年幼時家中貧困,無錢買書,只能從別家裡借書來看。由於沒有錢買紙筆,歐陽修便來到河邊的沙灘上,找來一隻小木棍當做筆在沙地上寫字。用小木棍寫在沙子上的字,用手一抹便能抹去,歐陽修靠著這些不花錢的“紙筆”刻苦練習。憑著自己的一股韌勁,歐陽修最後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家。後來歐陽修不僅參與了慶曆新政,還曾經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歐陽修不僅與宋祁同修《新唐書》,還獨自編寫了《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歐陽修提倡平實文風,在他以翰林學士的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時所提拔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都有很大影響。
包拯鐵面傳美譽
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是北宋的名臣。包拯執法公正、不避親黨,以斷案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在汴京為官的時候,包拯開啟官府正門,讓前來告狀的人能夠直接來到大堂上告狀。由於包拯的嚴格執法,汴京的皇親貴戚、宦官再不敢胡作非為了,京師的百姓間流傳著“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說法。包拯大公無私、不謀私利,他一生儉樸,即使是當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家訓的全文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意為:後世的子孫當官,有貪汙行為的,不許回老家,去世之後不許埋在祖墳中,也不許算是包家子孫。)人們稱包拯為“包青天”,後世有許多關於包拯的故事流傳。
安石變法意圖強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因被封為荊國公,世人又稱之為王荊公,又稱臨川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宋神宗即位後,面對國家積貧積弱的情況立志革新。公元1068年,宋神宗趙頊召王安石入京城,以圖變法立制、富國強兵。王安石到達京城後,進行了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改革。頒佈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勵農工、限制壟斷、增強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