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1 / 4)

小說:鐵血巴方 作者:天淨沙

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在他的正確領導下,商“以寬治民”(《國語•魯語》),其內政通人和,其外人心所向,出現了“湯修德,諸侯皆歸商”(《史記•夏本紀》)的良好局面。加上簡狄孃家方面的關係,商族在東夷族群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到了夏桀時期,商湯國力日漸強盛,已經成為夏王朝的勁敵。

反觀夏朝,卻是一片黑暗。夏代末年,夏王桀政治*,暴虐無道。精明的成湯看到了商族問鼎中原的良機,於是弔民伐罪,逐一剿滅了夏朝的各個盟國,最後在鳴條決戰,一舉殲滅了夏軍主力,夏朝滅亡。夏桀帶領數百人倉皇逃走,後來死在“南巢”。

《山海經》中提到的章山(一說商山,在丹江下游)戰役,可能就發生在夏桀逃往南巢的路上。

有人要問,這些中原難民為什麼別的地方不去,偏偏選擇位於巴國腹地的巫山?原因其實很簡單。商湯清理了夏朝東南方向的屬國,卻因鞭長莫及,在其西南留下了缺口。這些夏耕遺民種慣了糧食,知道北方氣候並不適合他們,為了不做商王的奴隸,唯一的選擇就是南下巴蜀。

其實他們投奔巴方,除了巴、夏兩國世代交好之外,還看中了巴國的富裕。

巫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小山,而是一條連綿起伏的巨大山脈。此地不僅群山險阻、溝壑深切,易於避難逃生,更重要的是擁有鹽泉資源。經過巴人的世代開發,這裡的鹽場星羅棋佈,鹽道遍佈巴山。其中產量最大的一處鹽場,就位於巫山腹地的巫溪上游!

這批來自中原地區的夏耕移民,雖然人數不多,卻無形中改變了巴國的歷史。因為,這些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應該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普通的農民。他們雖然帶來了北方先進的農耕文明,但也帶來了夏桀與商湯的宿仇,成為巴方與新興的商王朝之間溝通的障礙。

很多年了,隨著“夏耕之屍”之類宗教活動的繼續,那些仇恨的種子仍然頑強地生長在巴方的土地上,代代相傳。沉迷於巫術的人們不明白,光靠詛咒是不能讓敵人降伏的。

直到有一天,商王武丁的部隊長途奔襲,從天而降,古老的巴方這才如夢方醒!

虎!虎!虎!

武丁出生,已經是三百年後的商代中期。

武丁於公元前1250年繼位,是商朝的第二十二任國君。傳說他即位三年,不發一言。然而三年之後的公元前1247年,武丁一鳴驚人,將民間一個築牆的奴隸破格提拔為宰相,轟動朝野,此人就是鼎鼎有名的傅說。武丁在傅說和甘盤等賢臣的輔助下,修政行德,勵精圖治,使商王朝得以飛速發展。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是上古時期的民歌整合。其中儲存的《商頌》五篇中,《玄鳥》和《殷武》都和商王武丁有關:

“撻彼殷武,奮伐荊楚。罙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

——(《詩經•商頌•殷武》)

《詩經》因為太古老,加上多為四言,文字跳躍,其實是很難懂的。把《殷武》中的這幾句話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以後,我們看到的是一曲獻給商王武丁的頌歌:

“讚美吧——那高貴的殷王武丁!

他統率三軍,縱橫荊楚;

他深入敵後,不畏險阻!

掃蕩了南蠻的地盤,俘虜了他們的戰士,

這是商湯歷代子孫都未竟的事業啊!”

很顯然,這裡描述的是武丁*南方荊楚的歷史故事。有人認為武丁時期尚無楚國,懷疑此詩為後人偽作,其實民歌中的“荊楚”,多半隻是敘說當時的方位。“荊”即荊山,在今天湖北南漳西。荊地作為方位和地名早已存在,夏禹時代就已是“九州”之一。再說即使是後人的作品,也是有歷史依據的。《竹書紀年》中說:“三十二年,伐鬼方,次於荊。”武丁三十二年左右曾在荊楚一帶有過戰事,應該沒有疑問。

而且,《商頌》裡把“奮伐荊楚”稱為“湯孫之緒”(緒:功業),顯然把這次征伐的戰果看得很重,言外之意似乎從成湯開始,控制荊楚之地就成為商王朝的長遠戰略目標。這讓人有些費解:當時這一帶三苗已滅、楚國未立,是怎樣的勢力能讓強大的商王朝如此頭疼,又有什麼樣的不安定因素能夠威脅到商王朝的國家利益呢?

看來古人們雖然把《詩經》倒背如流,對商王武丁也敬仰得一塌糊塗,可是一直沒有真正搞明白,武丁“奮伐荊楚”,究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