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鐵血巴方 作者:天淨沙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山海經》可能算不上一部像樣的書,它內容駁雜,邏輯混亂,參照不明,條理不清,基本上是一本三萬多字的流水賬,讓人越讀越糊塗。試舉幾例:

又南三百里曰勃齊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南四百里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書中不厭其煩地羅列著無數“又南、又南”、“又西、又西”之類的段落。撇開這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句子以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不少奇怪的人物、故事和地名,收錄了中國古代神話的一些基本素材,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真真假假,龍蛇混雜,十分艱深難懂。

《山海經》裡的描述,連秦漢時期的人都摸不著頭腦。書中記述的內容,和當時中華大地上的山川風物相比較,有的迥然不同,有的似是而非。因此人們斷定,《山海經》裡這些古怪文字的來源,時間跨度極大,作者非止一人,應該是遠在戰國之前的作品。這些文字來自何方?有什麼目的?又因為什麼流傳於世?古人留給我們的資料太少。答案,也許在秦始皇一把火燒掉的那一車車竹簡裡,也許在盜墓賊隨手丟棄的那一幅幅絹帛中,沒有人能說得清。

正因為揣摩不透,也或許是裡面記載著太多詭異離奇的東西,所以過去人們往往把它歸於神怪一類。記得魯迅先生寫過一篇《阿長與<山海經>》,中學課本里曾有收錄,裡面就提到作者所喜愛的“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然而,隨著對《山海經》的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事情並非這麼簡單。書中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大體描繪了當時中華大地所謂“九州”及其周邊的情況。誠如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所言:《山海經》“儘管免不了雜有一些傳聞、神話,但基本上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理書”。只是這些“真實”的“知識”至今還未能完全解讀。其中對地理風物方面的描述,包括那些“又南、又南”、“又西、又西”之類的句子,繞來繞去頭昏腦脹,令人厭煩,但也因此更顯得平實可信。對於這樣一部無奇不有、無所不包的上古奇書,任何結論都還為時尚早。

我們感興趣的,是載於其《海內經》中的這樣一段話:

“西南有巴國。太皞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單看這句話,一點文采也沒有,平白、直露,但又語氣從容,勿庸置疑。也正因為它沒有文采,我們才可以痛快地排除當初那位不知名的作者可能存在的其它動機,而更多地相信這句話的真實——西南某地有“巴國”,它的臣民是“巴人”!

可是,除了“太皞”在人們腦海裡還多少有些印象以外,“鹹鳥”、“乘厘”、“後照”都十分陌生。是人名?地名?物名?還是某種儀式或活動的稱謂?不知道。

《山海經》裡關於巴國的記載,其實還不止這一句。《大荒北經》裡記錄了一個怪異的形象:“西南有巴國,有黑蛇,青首,食象”。《海內南經》裡還提到夏帝“啟”的一個臣子名叫“孟塗”,曾經“司神於巴”,更是一個身份明確的巴人。

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在確切的文獻中提到“巴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巴人之謎

“巴人之謎”,正在成為當代中國最為引人關注的歷史謎團。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巴蜀銅器”出土,巴文化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近些年三峽地區和鄂西清江流域豐碩的考古成果,更使巴人之謎再度成為眾目睽睽的焦點——

巴人從哪裡來?跟我們有關係嗎?他們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攪起那麼大的風浪,卻又最終選擇了沉默?曾經的巴國與中原文明之間究竟有過哪些糾纏?它的強盛和衰落又寓示著什麼?

所幸的是,這個古老的方國並不像亞特蘭蒂斯那樣虛無漂渺,反而留下了不少線索。它神龍見首不見尾,在公元前316年就已衰亡,為強大的秦國所滅。這一年,孟子57歲,莊子54歲,屈原25歲,西方的柏拉圖剛去世31年。從那時起,中國開始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記錄歷史的制度。因此,《山海經》以後,不論是在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還是在《左傳》、《世本》、《史記》、《後漢書》等著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