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的小麥又收割了,各地的農場都在忙碌,藍幼澄和她帶領的宮女太監記賬組這幾天也是忙了個夠嗆,因為經過新一輪的大開發,肅國的各處農場又是一次大豐收,各地統計上來的賬目都在往上報,他們要在最近幾天之內,將今年的糧食產糧匯總出來,報給王上審閱。
需要說明的是,藍幼澄負責的這些農場的賬目都是朱私人農場的,不屬於戶曹管轄,戶曹判書無權干預,他只負責從民戶中徵收上來的賦稅收入,那個才是國家的財政收入,是屬於戶曹判書的可支配收入,當然必須經過朱的同意。
由於朱的改革,肅國的軍戶大部分都附著於他的私人農場而存在,平時像僱工一樣為朱種田拿工資,戰時組織起來就打仗,效率十分高。
朱這麼做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他之前說過的大農場計劃,若是軍戶們還像朱元璋設想的那樣一家一戶的耕種土地,那生產效率是十分底下的,因為沒有一家軍戶能製作的起大水車,更沒有一家軍戶能用雙馬拉耬車耕種。
大水車還好一點,製造一個平均耗費為三五兩銀子,也就是一頭牛的價格,這些軍戶努努勁還行,而用雙馬拉耬車耕種的生產方式所需要的一套裝備就值十幾兩,甚至二十多兩銀子,一個普通的軍戶是無法承擔的。這些人分散經營,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