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漁網和那兩條魚直接仍在一旁,幾個閃身便消失在視線之中。
臺灣人當中,也有不少是忠於日本人的,或許之前是迫於生計,或許是他們沒有想到,中國會這麼快的就收復了臺灣,或許是之前做的惡太多,擔心之後會秋後算賬,所以這些人並不希望日本人失敗,因為他們的命運基本上是跟日本人在一起的。
位於臺灣的中**隊要支援琉球的訊息,很快的便被傳到了倖存的日本人那裡,倖存是因為他們並不是軍隊,而是躲在暗處的情報機構,偽裝成平民,只要不做出危險舉動,軍隊是不會攻擊他們的。(未完待續。。)
617:打抱不平
年過六一的馮國璋,放在如今那也算是個垂暮老人的年紀了,與帝國總理王士珍,炮兵總司令段祺瑞共稱北洋三傑。
投靠王思銳之後,北洋三傑也均是得到了重用,但是在內部看來,三人之間也還有有著一些差別的。
比如,王士珍早在幾年前便已經是帝國總理,這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幾年沒有得到晉升,那是因為實在是沒得升了,再升皇帝就要讓位了。
段祺瑞現如今也是炮兵總司令,雖然炮兵的規模什麼的不如馮國璋的第四集團軍,但是起碼人家也是一個兵種的總司令,在軍部那邊,陸、海、空、炮、後勤裝備這五個大部門則是軍部的主要構成部門。
雖然頭頂上還有個軍部大臣,但實際上段祺瑞現如今的位置那也是帝國一流階級,距離天邊也僅僅只差了一步而已。
反觀馮國璋,是北洋三傑中年紀最大,比王士珍大了三歲,比段祺瑞大了六歲。現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的他,手握四十餘萬重兵,倒也算是一方大佬。
按理說馮國璋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打心底裡他應該是挺高興的才對。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馮國璋在擔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期間,一直都是勤勤懇懇的,在訓練士兵方面也總是嚴厲對待。
而馮國璋的努力,也在臺灣戰場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半個月便佔領了大部分臺灣地區,一個月基本上肅清了臺灣所有的日軍。
但是今日的一封電報,卻讓馮國璋心中倍感失望,也有著一絲絲的無奈。
攻臺部隊主要是以第四集團軍為主,配以三個師的陸戰隊,以及四個師的預備役轉正部隊。除了三個師的陸戰隊以外,那四個師的預備役轉正部隊馮國璋並沒有敢讓他們去打硬仗,但是也適當的給他們分配了一些任務,讓他們到戰場上去練一下,馮國璋這是在本著由淺到深的計劃來安排的,這樣的安排很合理,很適合預備役轉正部隊的適應。
軍人就是長城上面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這一點馮國璋也深深的知道,但是現如今帝國的做法,卻讓馮國璋有些失望,心裡面總感覺空撈撈的。
第四集團軍要先派一個軍,也就是五個師,將近十三萬人的兵力直接登陸日本本土。之前被臨時劃歸到第四集團軍的三個師的陸戰隊,這次依舊要擔任先鋒,負責開闢登陸場。海軍會在上海外圍的地方與他們匯合,為艦隊提供保護。
攻打日本本土,這一點馮國璋並沒有任何的意見,反而恨不能將整個第四集團軍都給派到日本本土去。
但是讓馮國璋無語的是,第四師團被拆散了。
是的,被拆的七零八落。第二十軍被留在了臺灣,並且脫離第四集團軍的編制,被重新命名為中華帝國駐臺陸軍。
駐臺陸軍是固定編制,但是編制內的部隊卻可以隨意的調遣,但是在新的部隊調過來之前,第二十軍的任務就是固守臺灣。
其餘的十九軍,二十一軍和二十四軍,全部都要在未來的兩個月內出現在日本本土,然而為了保證登陸日本的部隊頻率不受影響,那麼只能採取老一套的辦法。
即先期的一個軍跟隨著臺灣海峽這裡的艦隊直接北上,其餘的兩個軍則用民用漁船渡過海峽,回到大陸,然後在徒步前往廣州,從廣州登上北上的列車,最終抵達奉天,然後從奉天徒步行至丹東,並且最終在那裡進行登船出發。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或許他們要到朝鮮的南部去登船,這個需要看實際的情況再去決定。
總之,第四集團軍的四個軍現在已經變成了三個軍,而第四集團軍也同樣的被劃分到了駐日軍司令部的作戰序列之中。
曹錕作為小一輩,近些年來發展勢頭迅勐無比,甚至是超越了那些一早就跟著皇帝打江山的老臣,既然連那些老臣都還沒有發聲反對,馮國璋自然也不好發生反對,更何況曹錕也是出身於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