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老計劃,但是中間卻經過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也正是這些變化,卻是能夠將日本置之死地,甚至得不到後生。
但是,這個計劃也並非沒有漏洞。
“在提出這個計劃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假如我軍被拖在日本戰場,我們該怎麼辦?”曹錕一臉嚴謹的問道,這並不是唬人的話,而是真實有可能存在的情況。
滅國戰,他們必然將會遭到日本的全民抵制,即便有內鬼幫忙,他們遇到的抵抗也不會小,而一旦帝國吃不消這種傷亡,或者預定期限內沒有達到預定的要求,那麼他們將會從主動變為被動,甚至有可能會深陷日本戰場,想拔身出來都不可能。
“想過,解決的辦法就是,在一年內投入三百萬部隊,兩年內投入至少五百萬部隊,我們以一比五的比例去進行這場戰爭,日本人即便是發動全民戰爭,我們只要保證有五百萬的部隊,那麼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而且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將會失去所有的補給工業,到時候他們將會連子彈都造不出,也沒有人會賣給他們。”蔡鍔正經的說著。
這個計劃或許並不會被實現,但這個卻是最有可能在短期內結束戰爭的方案,就看上面到底批不批了,當然了,即便不批也不是不能夠理解的,畢竟憑空多出了兩百萬軍隊,對於帝國的後勤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一旦後勤出現了問題,那倒黴的可就是前線的五百萬軍隊了。(未完待續。)
562:打哪不是打?
軍隊作戰最忌諱的便是朝令夕改,蔡鍔的新計劃雖然較原計劃變化並不大,但問題在於目前作戰部隊已經開始執行新的計劃了,假如立即實施這個修改過的老計劃的話,那麼中間又將會浪費多少人力,物力,或者是勝利的可能性?
這其中的一切都還不太好說,但是有一點卻毫無疑問,此時變更計劃,對於整體的部署影響並不大,甚至會削弱因為之前變更計劃所帶來的一些損失。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新計劃是皇帝親自提出的,這才剛剛登陸不到兩天的時間,並且已經決定了以北海道為主,然而兩天後就要放棄這個計劃?說的不好聽一些,這就是在打皇帝的臉面,是會掉粉的。
所以,儘管知道蔡鍔的計劃可能是當下最適合的計劃,因為他是根據最新的戰局情況來做出的調整,所有的計劃都符合目前的戰場局勢,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無可挑剔。
可是當這份計劃被送到中京以後,首先提出反對的便是軍部大臣徐世昌,其次便是總理王士珍,至於原因都是一樣的,這會影響到皇帝的形象,給人一種皇帝並不知情,卻橫加干涉軍事部署的印象。
而蔡鍔是皇帝極其看重的一名青年將領,在他的身上也是投入頗重,蔡鍔的新計劃,也讓一眾大佬們不太敢確定,同樣的也不敢直接的否認。
最終由陸軍部出面,與駐日軍隊司令部進行了溝通,然後這份計劃被呈上了皇帝的案臺上。
皇帝王思銳在看到這份最新的計劃的時候,只是稍稍的思考了一下,然後便籤署了這份計劃。是的,王思銳並沒有覺得自己提出的計劃被更改是一件多麼丟人的事情,相反,如果一個計劃能夠讓士兵減少傷亡,那麼他就是值得推薦的。
王思銳是一個獨裁者,但又不是完全的獨裁者,他能夠聽進去其他人的建議,也能夠推翻自己的理論,只要你能證明他說的是錯誤的,而你說的是正確的,完全不用擔心事後會打壓什麼的,在王思銳這裡,只要立場為國,而不是為了某些利益,是根本不存在那種得罪他的可能性的。
而且從這份計劃上來看,先前王思銳提出的計劃也並非就是錯誤的。而放在當時的那個情況上面,在日軍兵力空虛的北海道進行登陸,的確是最為正確的一個決定。
但是在當時是正確的,卻無法保證在之後也是正確的,這就好比你在開車即將撞到人的時候忽然選擇踩死剎車一樣,在這個時候,唯有踩死剎車才是最正確的選擇,而等到撞上了以後才踩死剎車,也並非是錯誤的,但後果卻已經釀成。
登陸北海道,將部署在九州的日軍吸引過去,從而稀釋九州的日軍數量,然後等九州的日軍數量下降之後,在忽然組織兵力從九州登陸,南北夾攻,讓日本人兩頭奔跑,疲於應付。
這個決定其實也沒有錯,反而是放在現在這個情況下,才是最正確的決定,盡最大程度的消耗日軍的精力,讓他們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轉移,奔赴戰場上面,而中華帝國則可以以逸待勞,發起突然的攻勢。
從敵人密集的防守中突破防禦,最終取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