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怎麼修,魏瀚只能提議,而無法做主,但是他給了中京方面兩個選擇,各有利弊,就看怎麼去權衡了。
而這個選擇題對於王思銳來說根本毫無壓力,當然是選擇在一個月內全部修復好,儘快的讓這些軍艦恢復正常。因為接下來還會有數場大戰要打,帝國海軍的實力本就不如日本和其他幾個列強,這時候多一艘就多一分的勝利。
至於那些在建軍艦,最快的也要在兩個月後才能下水,然後在經過半年的棲裝,然後是試航,最後才會交到軍隊手中,慢一些的要在四個月後才能下水,等這批新艦是不太現實的。
而且這場海戰的結果也讓王思銳很滿意,畢竟一口氣也出不成一個胖子,帝國海軍底子比較薄弱,能夠在這一戰幹掉這麼多的日本軍艦就已經算是中了彩蛋了,而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儘快的修復那些軍艦,儘快的讓他們恢復戰鬥力,然後,繼續去跟日本人玩去。
趁他病要他命,王思銳可不會對日本有什麼憐憫之心。但是不管怎樣,一週後登陸日本的計劃是要完蛋了,現在這個情況之下,這個計劃只能往後拖延,必須要等到軍艦修復好了以後,才能夠再次的將這項計劃提上日程。
而主力艦隊那邊,情況雖然不錯,但也並不算特別的理想。
此戰主力艦隊人員傷亡比較大,直接陣亡的人數就達到了六百多人,受傷的一千多人,幾乎一半的人都帶著傷,而且補充新人上艦也需要一定的磨合期,雖然海軍的培養跟裝甲部隊的培養是一樣的模式,但是總是要有磨合期的,替補畢竟只是替補,跟主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軍艦方面,全部的軍艦,除了護衛艦以外,其餘的主力軍艦全部帶傷,受傷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情況最慘的是一艘巡洋艦,五門203主炮被摧毀了三門,副炮報銷了差不多一半,人員傷亡也比較大,軍艦上更是佈滿了彈孔,但好在都只是一些皮外傷,更換主炮就可以了。
於是,八艘驅逐艦以及護衛艦被王思銳命令前往福建,並且進入福建造船廠進行修復,包括已經回來的四艘軍艦在內的七艘軍艦留在上海造船廠進行修復,其餘的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全部返回旅順港,並且在旅順造船廠進行修復。
旅順造船廠雖然起步較晚一些,但是在人員和裝置方面的實力卻是最強的,那裡幾乎集結了全國四分之三的造船工業人才,比如當年與魏瀚齊名的吳德章和鄭清廉等人全部都在旅順造船廠,戰列艦就是由他們根據從美國購買回來的戰列艦模仿製造的,經過此站之後,也證明了他們負責建造的戰列艦是可靠的。
雖然在效能方面可能會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對於國內這個工業基礎來說,能夠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而且未來也只會越來越好。
此戰雖然大獲全勝,但卻並非那麼的盡人意,這些軍艦想要完全的復原,即便是使出所有的力氣,至少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但是三個月,他們能等的起嗎?而且王思銳也已經得到了一個準確的情報,日本正在與德國人進行密謀,目的是希望能夠加入同盟國。
日本人的這個決定可就有些讓人琢磨不清了,歷史上日本最終加入的是協約國,並且出兵佔領了德佔山東,整體上一戰中日本出的力氣並不大,但是獲得的利益卻一點也不小,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在後來的二戰中日本也不會打的那麼堅決。
那麼現在日本人加入同盟國又是什麼個情況?難道日本人想用同樣的方式,去攻擊協約國在亞洲地區的地盤嗎?按照日本人的尿性來看,的確有這種可能性,但那也並非絕對的。
還是那句話,以現在日本的實力,根本無法支撐他們遠距離作戰,光是後勤什麼的就能把他們給拖死,而且現在的日本也並不強大,他們沒有信心戰勝任何一個列強(信心被中國打完了)。
而此次海戰過後,日本人的信心將會徹底的被擊碎,日本人既然沒有實力去支撐他們佔領協約國的地盤,那麼也就只剩下了兩個可能性,
一是他們知道中華帝國跟德國人走的很近,而且也跟英法等國不對付,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加入同盟國,而如果日本也能夠加入同盟國的話,那麼中華帝國和日本將會成為盟友,既然都是盟友了,你總沒有理由再去封鎖我了吧?盟友有難你是幫還是不幫?問你要點鋼鐵支援,步兵裝備技術支援,你是給還是不給?
所以,日本加入同盟國的話,對於他們來說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而且即便中國人不給他們技術,他們也能夠從德國那裡弄來相應的技術,而那時候日本以攻擊英法在亞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