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3 / 4)

手,感覺杜心武身軟如棉,體滑如鰍,無從下手。交手完畢,杜心武踮著腳,用大腳趾點地走了幾圈內圈手,只見黑影來回晃動,就是看不清人。演完輕功,杜心武又演練了一套軟功夫,只見他將兩腿一合,就成了麻花狀,柔若無骨。趙僻塵一見,賞欣有加,從此兩人成為相知相交的摯友。

浴血湖湘

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騎手的故事》講了4個故事,前3個是他喜歡講述的南美內陸騎馬放牧的混血種民族——高喬人的故事,其中第2、3個故事與高喬人起義有關。這些此起彼伏的起義的背景是“本地人同與世界市場聯絡在一起的商人和地主”之間的利益衝突和生活方式之爭。

“第4個故事”引用法國曆史學家《草原帝國》的片段說:“蒙古人攻佔北京後,對百姓進行了大屠殺。他們將居民住宅洗劫一空後,便縱火加以焚燬,大火整整燒了一個月。很顯然,這些遊牧民族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城市。他們不懂得利用城市來鞏固、擴大他們的權力的道理。這裡為人類地理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證:中間不經過某種過渡便立即讓來自草原上的人們接管具有城市文明的國家,其結果他們便只好進行燒殺。這樣做並非出於他們殘忍的本性,而是由於他們不知該怎麼辦才好。他們別無他法,只能這樣做。”

接下來博爾赫斯寫道:“另一個顧問卻給他(成吉思汗)出了另一個主意。這個顧問對他說,與其焚燬城市倒不如對土地和商品徵收賦稅。這樣一來,文明得救了……”蒙古人在中原一帶施行這一政策,但對江南各城市仍然還是一個字,“殺”!唯獨長沙城被佔領後沒遭劫殺,另有因由。

1275年,蒙古人圍攻潭州(長沙),潭州軍民在李市的率領下,展開了一場極為悲壯的保衛戰。3000長沙守軍大戰數萬元軍,百分之百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堅守了好幾個月,盼不到援兵,城池危在旦夕。李市端坐熊湘閣,令部將沈忠將他的全家老少集中在一起,積薪焚屍,然後自刎而死。同時,嶽麓書院的學生也無一苟活,全部戰死。蒙古人雖然惱怒於長沙的頑強,但也懾於湖南人的勇猛,城破後,悉心安撫,約束士兵,禁令濫殺無辜。

湘人情結:獨有武俠癖(6)

最有意思的是,664年後的長沙。

抗日戰爭中,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終敗在湖南人的血性武俠上。長沙失陷,沒有出現漢奸維持會。湖南人在最危難的關頭,寧可捨生取義,也決不苟且偷生。

日本人佔領了東三省,耗時1年,攻入河北,為期一個月;橫掃山東,3個星期,其中佔領大汶口縣城,3小時,就一箇中隊日軍……日軍在湖南,打了整整6年,從沒佔領過。

三湘四水不僅是浴血的戰場,也是日軍的墳場。

正面戰場對抗中,中國軍隊與日軍共有22次大會戰,其中湖南就有6場:3次長沙會戰,常德、長衡、湘西各1次。

整個抗日戰場最慘烈最持久的是衡陽保衛戰。歷時47天,我方以不到1萬人的代價,殲日軍萬。“中日八年作戰中,唯一苦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為衡陽之戰。”日軍後來心有餘悸地承認。

最血性的是常德會戰。常德守軍僅9000,拼死抵抗著3萬日軍,彈藥用完,白刃甚至徒手格鬥。日軍久攻不下,指揮官橫山勇害怕上司責難,竟哀求常德守軍放棄抵抗,鬧出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大笑話。

湖南平江人,時任中國派遣軍第四方面軍中將參謀長,湘西大會戰實際上的作戰總指揮邱維達(1904—1998),於1980年寫的*中有這樣一段敘說洞口縣境江口青巖陣地一仗:

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展開了中日最後一戰——湘西大會戰。在雪峰山脈,日軍集結8萬餘人,分左中右3路自雪峰山東南北面向西攻擊,直逼雪峰山西山麓抗日軍前線總指揮部芷江。中路日軍總兵力約萬人,仗著其先進的裝備與猛烈火力,憑著武士道精神,用屍體填滿了沿途幾處隘道,首選目標便是洞口縣境的江口。

江口,位處雪峰山主脈,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是公路上最重要的關隘。日軍兩個聯隊攻打半個月,死亡2000以上,沒有能夠拿下。另一聯隊幾乎耗盡主力,才攻下距江口不遠的山門。山門是蔡鍔的故鄉,山門東北方向10來公里處是魏源的故鄉,這兩位偉人,一個對日本變法強盛產生重大影響,一個在日本留學。在他們的故鄉周圍幾十公里內,日軍精銳一一六師團與國軍七十四軍悍將五十七師師長張靈甫師遭遇,他們是老對手,在常德會戰中,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