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氏族譜的毛邊紙上,字裡行間,留下了從軍征戰,遊謔山水的文字。一路詩情畫意,一種咄咄逼人氣吞山河之勢,在毛家這位後代毛澤東身上,提升到了一個常人難以逾越的空前絕後的高度——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柱其間。

多姿多型的山,就像男人的千姿百態,風度迥異。毛澤東是集大成者,他能站成不同的山。他像嶽麓山,聰明睿智留芳世人;他像南嶽,寵辱不驚堅如磐石;他像武陵山,路見不平一聲吼;他像崑崙山,雄才大略獨往來;他像廬山,詭秘莫測不可知;他像泰山,力壓群芳兼眾長……

毛澤東一生戎馬倥傯,在戰鬥的隨月中閱歷了大大小小的山,在他的為數不多的詩詞中,有很多對山情有獨鍾的詞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百雲山頭雲欲立”、“關山陣陣蒼”、“蒼山如海”。透過這些對於大小山脈的溢美之詞,看得出在詩人眼中,山是雄偉的、挺拔的、壯麗的。在政治家毛澤東的眼裡,山是哲學與思想的,山可以讓他的征服慾望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總是站一峰望那峰,這山望著那山,他一路征服過去。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關於山:激凸南蠻呈剛烈(7)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在距韶峰東山腳下的小山衝裡。17歲前唸了些私塾,大都時間“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常常一個人去虎穴坪,這裡距家10多公里,與湘鄉搭界,那時他只聽說湘鄉出了名人曾國藩,他不是看曾國藩的,他是來見躺在山頭龍盤虎踞之地的祖父的。他喜歡祖父,祖父厚道,生性懦弱。他卻不怎麼喜歡父親,那個叫順生的老頭奇倔,是頭湖南“騾子”。父子之間的矛盾就發生在讀書上。毛澤東把線裝書當成了“種子”,常蹲在樹下看上一天半載。對這種郎不郎秀不秀的舉止父親橫豎看不上眼。於是對兒子實行量化管理,規定兒子一天送15擔糞去遠在他家一里多路的田裡。太陽還正當頭時,順生老倌子去“視察”,發現兒子埋在那本破《三國演義》裡,於是破口大罵中還帶有威脅性的動作。兒子要父親到田裡數數那些糞便粑粑再動肝火。最後的衝突發展到兒子要跳塘自盡。人命關天,這招很靈,兒子取得了勝利。那時,毛澤東把父親當成了一座山了,他征服了父親這座山。

1910年秋天,17歲的毛澤東丟下鋤頭把,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對韶山的成功征服。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裡:“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東山小學堂在湘鄉縣城附近的東臺山下。同舊式私塾相比,它除了傳統的經籍外,還有些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在這裡,毛澤東才知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經死了,新皇帝宣統已在朝兩年。他依然認為皇帝和大多數官吏一樣,都是善良和聰明的人,只是需要有康有為、梁啟超這樣的人來幫助他。毛澤東這時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特別喜歡梁啟超那些筆端常帶感情的文章。康有為、梁啟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並不知道,此時孫中山主張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維新變法思想而成為時代的主流。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聯絡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上面,沒有在思想啟蒙上下很大工夫。革命派所辦的刊物在內地也不能公開流傳。而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在日本刊印《新民叢報》,廣泛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和政治思想,在國內風靡一時。湖南又是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梁啟超曾主講於長沙的時務學堂。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主要從維新派那裡接受政治啟蒙是很自然的事情。讀書之餘,他常登山,從東山到韶山的虎穴坪,不過,這次再不是他一個了,同來比攀登的還有同學陳賡、譚政與肖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他們輕捷攀上虎穴坪。對於毛澤東來說,這早已不是他所期盼的高度。在面前如浪似濤的山海中,韶峰東山已擋不住他眺望與青山比高的山的高度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循著南嶽蒼然的一片片原始次森林望去,那座在陽光下漸趨清晰的滿山火一樣燃燒的紅葉,彷彿只幾步之遙,不正是嶽麓山麼?

恬靜秀美的嶽麓山高不過400米,她卻包容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思想精髓。入世與出世,中庸與霸道,無為與有為在這裡竟如此的融合,讓你去選擇,體會和感悟。自古以來,無數湖湘子弟在這裡求學、論道、解惑,一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